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多伦路 卧虎藏龙之地

在比弗利山庄,你会遇见很多好莱坞影星;在爱丽舍田园大街,你会遇见很多法兰西小说的主人公。那么猜猜看,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多伦路,你又会遇见谁?它不过只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却曾经卧虎藏龙。

【一里多伦路,名人满街站】

多伦路只有一里长,或者准确点说,是550米。

这条位于虹口区中部偏西的小街,看上去完全不起眼,几乎要将电子地图的比例尺调到最大,才能看清它的走势。如此规模,漫说在大上海,就是放在一座小城市,也算不上主干道。它从四川北路上天兴百货所在路口向南,在老电影咖啡馆拐向东,最后又与四川北路交汇在公啡咖啡馆所在的路口,形成一个曲尺形。

最早的时候,多伦路叫作“窦乐安路”,以曾被光绪钦点为“进士”的英国教士、伦敦圣教书会总干事窦乐安命名。其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虽说属于华界,却是由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修筑。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上海租界时,考虑到称呼方便,便以大致同音的内蒙古多伦县为其更名,“多伦路”之名遂称呼至今。

多伦路 卧虎藏龙之地

多伦路是上海于20世纪90年代开放后最早规划的一条文化街,定位为“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现今多伦路成了人们重温旧上海的人文风情的最好去处。

多伦路上的建筑,风格不一,多为早期民族资本家所建,日后,又在不同时代的风云人物之间转手。如今,打这些曾经的名人府邸前走过,不免让人生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步入多伦路,最先经过的是250号。它曾被叫作“孔公馆”,住着四大家族中的孔祥熙一家。这是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有阿拉伯式的券柱和雕纹,彩色单元式构图是这座小楼最显著的特色。即今,它虽看上去有些陈旧,但并不缺乏美感。

210号,是曾经的“白公馆”,抗战后,白崇禧一家曾住在这里,白先勇的童年也是在这座宅邸里度过的。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法式小楼,由四根科林斯式的白色柱子撑起它的门厅,整座建筑,呈一个向街面开口的“凸”字形。如今,这里是一处医学机构。

多伦路 卧虎藏龙之地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在多伦路201弄2号,原中华艺术大学旧址,现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多伦路 卧虎藏龙之地

多伦路上的雕塑

201号,是一条深藏的小弄堂,里面的2号建筑,是一座三层小洋房。这里曾是中华艺术大学的校址,1930年,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在此诞生,这便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至1936年解散为止,左联是当时中国最多产、最活跃的文学团体,其意义不但是文学的、艺术的,也是政治的、大众的。如今,这里已被保留为左联会址,而多伦路145号建筑,则被改建为左联纪念馆。

以左联之故,多伦路与诸多文化名人结下渊源,他们 或在这里生活过,或在这里活动过,这便是如今的多伦路被称作文化名人街的原因。

多伦路135弄背后的景云里,是一座砖木石库门房屋。其陈旧与简朴,让人难以与其门牌上的那些名人联系在一起,然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人,确实曾居住于此。这仅是多伦路卧虎藏龙的一例。在附近的其他几条小弄堂,以及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还有一些文化名人曾长期居住或是活跃于此,他们是瞿秋白、郭沫若、丁玲、潘汉年、张爱玲等人。如今的多伦路,街面上印着他们的足迹,道路边竖着他们的塑像,他们的名字,都一一清楚地刻在上面。

我们无意夸大这种情况,但是,小小的多伦路又何以会聚如此之多的名人?细细想来,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这里是上海。然而,更进一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我们都该承认,当时的上海,是政治与文化相交的焦点,是一个时代与另一时代相接的埠口,是中国与世界相遇的站台。

多伦路 卧虎藏龙之地

夕拾钟楼和老电影咖啡馆

【饮茶公啡馆,听钟夕拾楼】

多伦路8号,是曾经的公啡咖啡馆,如今它还按原名开在这里。这家咖啡馆,最初由一位犹太人所开设,在白色恐怖日夜笼罩于上海的岁月里,这里曾是左翼文人开会议事的最佳场所,因为警察不敢贸然进去抓人。在这家咖啡馆的二楼,一个可容纳十二三人的小房间里,左联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日后,各路文人更是频频聚会于此。

在这些与会人员当中,便时常有鲁迅的身影。然而,他因为喝不惯这种西洋饮料,所以在别人大口喝着热气腾腾的咖啡的时候,他往往正自得其乐地呷着一杯绿茶。鲁迅对于这家咖啡馆大有感情,他曾不无调侃地将它称为“革命咖啡馆”与“理想的乐园”,后来一再愉快地光顾这里。1934年岁暮,他又在这里会见过从东北辗转来沪的萧红、萧军二人,这时,他们刚写完《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由公啡咖啡馆向西,在曲尺拐角处一座红白相间的小洋房边上,赫然挺立着一座钟楼,这便是多伦路119号的夕拾钟 楼。这钟楼的名字,显然是从《朝花夕拾》中得来的,更多的只是一种纪念,谈不上实际的关系。据说,钟楼上还有一个由交通大学研制的机器人,能够自动报时、唱歌、讲解,敲起钟来,声音美妙极了。钟楼北侧,各有一座老茶楼和老电影咖啡馆。想吃茶聊天,抑或是要喝咖啡看电影,可以各随其便。若都没有兴致,也可以到近处的鸿德基督堂去听一场布道。

向北,至景云里开向多伦路的石门附近,陆续出现了一些雕塑于路面上的足印,其中便有鲁迅的一双。鲁迅自广州来沪,有一段时间便寓居在这里。景云里对面的墙上,是一丛版画风格的壁画,多是左联作家们的画像,有手指间夹着香烟的鲁迅,也有短发面海站着的丁玲,还有坐在石头上手按书卷的郭沫若。这些足印和画像,给人以某种亲切的错觉,仿佛他们依然停留在这里,他们的身影和思想还活跃于此。

由景云里再向北,是一些混杂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洋房,它们可以笼统地称作海派或是洋泾浜式建筑,对于这些建筑,似乎很难于其大处发现什么美感,相反,倒是一些窗、栏、柱、门等细处,充满了清新隽永的意味。这多是一些博物馆兼商铺,有的展览钱币,有的收藏钟表,有的陈列奇石,尤有甚者,还有一家以收藏筷子为名的小展馆,可谓巨细无遗。

再向前,便是多伦路北首的牌楼,上面“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几字为汪道涵所题。多伦路至此结束,然而,其卧虎藏龙的名人气却并不就此止步。恰相反,它由此而散发出来文化气息,将整个上海滩浸染于其中。

多伦路 卧虎藏龙之地

鸿德堂在多伦路59号,是国内罕见的中国殿宇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建于1928年,属于中国人自办的基督教长老会,现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多伦路 卧虎藏龙之地

多伦路两头,临街建有拱形门楼,门楣上有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题写的“海上旧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横额。

左联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共领导创建于上海的一个文学组织,存在于1930年春至1936年春,为无产阶级文学和革命宣传而建立,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需要而解散,推其当首人物,鲁迅是左联的第一旗手和主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