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作为上海徐汇区的一处综合旅游区域,其魅力完全是人文的。它既是一片老街,洋溢着浓郁的沪上民俗风情;也是一处伽蓝,沉淀着古老的信仰与文化。此外,它还是一段历史,连着割舍不断的过去与未来。
【宝刹古塔冠申城】
龙华镇之得名,源于一寺一塔,寺为龙华寺,塔为龙华塔。据传,三国赤乌年间,有位人称“康僧会”的西域和尚来到东吴,在龙华地界居留下来,结茅开山,建起一座寺庙,这便是如今的龙华寺。随后,龙华塔也相继建起,据说,此塔是孙权为了纪念其母亲而建,故又称“报恩塔”。当然,这两种传说很难经得起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宋代之前,这一寺一塔便已存在于当地,且对于龙华此后发展为沪上重镇有着不言而喻的导向意义。宋代时候,当地人口聚落已经有“龙华村”之名。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吴越王钱俶还曾对龙华塔进行过一次大规模重建,如今我们所见的龙华塔,其规模和式样便奠定于这次重建。元代至元年间,官府设立龙华铺,成为上海至松江府邮路上的一个重要官驿,此后的公元1291年,上海建立县城,故又有“先有龙华镇,后有上海城”之说。
龙华寺建得中规中矩,是一座典型的宋式七堂伽蓝。所谓七堂伽蓝,是指一处寺庙中必有七种建筑,即塔(供奉佛舍利)、金堂(供奉本尊佛)、讲堂(讲经之所)、钟楼、藏经楼、僧房(宿舍)、斋堂(食堂)等七大功能区,因其完备又经济,故成为我国寺庙的一个固有建造标准。
龙华寺共有三座山门,最早者为明代的古山门,现仅存石柱和石狮各一对;后来,又有一座三门的竹山门;如今进出人群最多、规格最高的山门为1996年由信众捐建的今新山门。
大雄宝殿主尊佛后壁塑“五十三参”故事
“ 五十三参”形象地再现了“善财求佛法”的故事。“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意为每一位老师都被他感动了,都将知识传授给他。善财漂洋过海拜见观音,观音见他聪明虔诚,传授他佛法,善财觉悟得道,并成为观音菩萨的左胁侍。“人生是苦,苦海无边”,观音菩萨脚踏鳌鱼,在茫茫苦海中巡游,救度苦难众生。观音菩萨的左胁侍善财和右胁侍龙女分别立于观音左右两侧。此外还有十八罗汉、龙王和水怪,十方九界都来皈依观音菩萨。
龙华晚钟
迎新春撞龙华晚钟活动创办自1988年,凭借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精致的活动样式、完善的组织体系,现已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特色品牌之一。
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园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园名,位于龙华寺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正门“龙华”二字之上,有一方金印,为明代万历皇帝所赐,被视为镇寺之宝,另外几座山门上,也有“江南古刹”、“人间兜率”等题额。兜率天是弥勒佛修行之所,而龙华寺以“人间兜率”为名,可见,弥勒佛便是龙华寺的本尊佛,其所承袭的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衣钵。事实正是如此,进入龙华寺山门之后的第一进殿堂,便是弥勒殿。
龙华寺其余各殿,其建筑风格与所供佛像与其他庙宇也大致相仿,倒是殿内题额很值得品赏。天王殿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题,可谓体恤众生;大雄宝殿有“龙华十方”之题,大气又慈悲;三圣殿有“九品莲邦”、“莲风远被”之题,意境雍雅而蕴含深远。
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建成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龙华塔为砖木结构,塔身高40余米,外观为七级八角,内壁为方形且逐级向上收缩,各级都有木栏围成的平座,结合檐牙斗拱呈渐高渐峭之势,可谓建造工巧。塔顶镇以铜铁铸造的塔刹,高达9米多,重3吨多,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瓶、香炉等物件构成,每级每檐下各悬以一只铜铃,清风时来,56只铜铃叮咚齐鸣,清响悦耳。
较之南北佛塔,龙华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塔身更加苗条、拱檐更精妙、塔刹更高举。然而,“十塔九斜”,龙华塔也有此问题。为此,当地政府将塔北的马路改成了步行道,机动车改为由塔南通过,其倾斜速度才大大减慢。
龙华寺山门正中间有用隶书写的“龙华”匾额,两字上面有颗放大的金印“钦赐神堂龙华讲寺之宝印”,这是龙华三宝之一的皇赐金印。其实这是一方玉制的印,由于是皇帝所赐,所以叫金印。两边有“江南古刹”和“人间兜率”匾额。
三圣宝殿位于大雄宝殿后面,供奉三尊金光闪闪、端庄妙相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龙华晚钟迎新年】
龙华是商旅往来、鱼米丰足的地方,其很快由村落发展为市集。明代,龙华成为“市廛千余间”的沪上重镇,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清乾隆年间,有《申江竹枝词》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可见,当时的龙华已是非常热闹。自明清之交开始,每至初春,当地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游春戏会,即“龙华庙会”,这一习俗至今仍有延续。
而与此同时,龙华镇还有一项风俗是当地仅有的,那便是于龙华寺中举行的“祭月”活动。这一活动据说始于唐朝,而明清时期得以风行。中秋之夜,僧俗众人于大雄宝殿之前搭起祭台,供上月饼、果品、芋艿、菱角等祭品,点燃巨型蜡烛。当一轮圆 月于海上升起之后,伴着三声巨鸣的鼓响,祭月活动正式开始。由身穿佛衣的僧人起头,高举佛幡,在梵乐声中绕寺周行,然后回到祭场齐唱《月宫赞》,其主旨大意为祈求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祈求仪式过后,活动即行告成。
然而,要说龙华最出色的民俗活动,非一年一度的龙华晚钟元旦祈福莫属,其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新潮的魅力。
龙华晚钟一向负有盛名,旧“沪城八景”就有其一席。明人潘大儒曾作《龙华晚钟》诗,云:“江寺鸣钟到夕曛,山僧不语带归云。一夜雨散人静渡,竹房香梵度氤氲。”禅定的意境中透着一些风雅,美妙的诗思中带着一些清新,因此,也有人赞其“数声断续斜阳外,较胜寒山夜半闻”。如此绝尘脱俗的钟声,便来自龙华寺钟楼。钟楼在天王殿以南,是一座飞檐丹柱的三层楼阁,中有一道竖井贯穿上下,悬挂着一口青铜龙钟,钟高2米有余,直径1.3米,重可达3吨多。这座钟铸造于1894年,虽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敲打,声音仍然悠扬如初,清越如旧。
但如果只是“寺里敲钟寺外听”,那么,“龙华晚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民众影响力了,充其量那也不过是士绅老者们的一点雅好而已。因此,可以说真正赋予“龙华晚钟”以新时代魅力的是上海的民众。1989年元旦前夕,龙华寺举行了第一次“迎元旦撞龙华晚钟活动”。由此开始,每年的这个夜晚,越来越多的人赶在二十三点到零点之间,来到龙华寺,静心聆听那在他心里产生共鸣的一百零八响的梵钟。
这一百零八响代表什么?有人说是一百零八种烦恼,有人说这是月份、节气、物候之和,也有人说这是天地之数。然而,或者可以更简单地理解为,那只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代表着万事如意的祝福,万象更新的希望……
龙华寺是上海著名的寺庙,始建于宋代,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塔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筑的遗迹,至今已屹立千余年。2006年05月25日,龙华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