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秦腔

荡气回肠的“秦之声”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秦腔》中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秦腔》中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流布极广的古老剧种】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一带的主要地方戏曲、它的发源和成长虽然没有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地,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成四路。流行于关中东部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一带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西安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和其他地区交流频繁,这里的秦腔不断地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丰富了自己,很明显地也吸收了东西两路秦腔的许多东西,可以说西安秦腔具备各路秦腔的长处。

西安秦腔在清初就很盛行,当时著名的戏班子就有三十六班,名演员很多。其中在秦腔发展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则是四川籍艺人魏长生。魏长生十三岁学艺,在同州、蒲城一带学习东路梆子,后自组本社,曾三次到北京演出,扩大了秦腔在北京的影响。魏长生的贡献,在化妆上改“包头”为梳水头,并独创了“踩跷”的舞蹈形式,这不仅影响了秦腔,更深远地影响了其他剧种。

清朝末年,秦腔发祥地的陕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戏曲呈衰弱之势。西安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受新思想的影响,认为旧的剧目陈腐恶劣,不能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必须加以改造。陕西省修史聚总修纂李桐轩、修纂孙仁玉和范紫东等人于1912年以“开发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在西安创办了“易俗社”。延聘秦腔老艺人陈雨农、李云亭和京剧名净唐虎臣等担任教练,招收生徒等五十人入班学艺。易俗社的出现,不仅为秦腔培养了诸如刘毓中、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耿善民、雒秉华等艺术骨干,更创作了一批在秦腔史上久演不衰的剧目如《三滴血》《双锦衣》《软玉屏》《翰墨缘》《三回头》等。音乐唱腔、表演方法、舞台设计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大大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1924年,鲁迅先生在西安讲学期间,曾五次观看易俗社演出,并题写“古调独弹”匾额赠送给易俗社。

继易俗社之后,西安又相继出现了三意社、臻苓社、尚友社等一批戏剧团体,涌现出了苏哲民、苏育民、李正敏、何振中、杨金声、张建民等优秀演员,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秦腔

易俗社演出《三滴血》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石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陆续成立了三百多个专业剧团,改编整理和新创了历史剧《游西湖》《火焰驹》《赵氏孤儿》《白蛇传》《屈原》等,现代戏《三世仇》《血泪仇》《梁秋燕》等反响很大。培养了任哲中、孟遏云、宋尚华、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等功底扎实、影响深远的优秀演员。

【刚劲豪放的艺术风格】

秦腔产生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由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圆形所形成的当地特有的民俗人情和文化传统,反映在戏曲艺术上就成为秦腔表演与唱腔的特点。古来皆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来形容秦腔。秦腔在表演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朴素、健康、粗犷、豪迈、激烈、昂扬、夸张性强。在唱腔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高亢、悲壮、慷慨、明快、气势雄浑,像它的滚白、喝场、叫板、拖腔等,都特殊地突显出了这些特点。它的用嗓除拖腔之外,都以本腔演唱,所谓“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就是针对这个特点而言的。

秦腔在唱腔上也有多样性,不是人们单纯理解的“吼秦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感情往往在唱腔表现上也完全不同。秦腔的唱腔很早就有了“花音”(欢音)、“哭音”(哀音)两种快慢不同的情调。他们在板式、调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几个主要字音上的音符变化,就完全表达了不同的情绪。花音是表现心情愉悦的,但演唱时平缓一些,则可以表达近乎花音、哭音之间转喜为悲的一种情绪。当然,哭音的相同模式则表达的是破涕为笑时的情绪。秦腔的这些唱腔特点,对于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结合外形的表演动作,能以简驭繁,变化无穷,大大的丰富了秦腔的表现能力。

秦腔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的喜爱,前辈一人的钻研,不断地努力创造,唱腔特点明显,而且有独特的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表演技巧(吐火、喷火、扑跌、鞭扫灯花)、角色分门(分生旦净丑十三门,即十三头网子)以及语言声韵上(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都自成一系。

秦腔是群众艺术,深受西北各地群众的喜爱,大量的民间俗语表达了群众对于秦腔的感情。从清末、民国直到今天,陕西民间还流传着以下关于秦腔的俗语。西安人常说“看了润润子的《渔家乐》,那怕回去掌柜的砸了锅”。“宁看五喜儿的《放饭》《牧羊卷》,不吃鱼翅参燕”。“快跑快跑,德儿的《皇姑打朝》;紧走别歇,德娃的《曹玉莲走雪》(德儿、德娃指老艺人陈雨农)”。“快走快走,休要耽误了群儿(党甘亭)的《杀狗》”。“看了咬牙旦(赵杰民),一年四季不吃饭”。三原、泾阳一带人常说:“麻子红(李云亭)的《拆书》和《杀驿》,西秦各路数第一。”“木匠红(刘毓中之父刘立杰)的《劈门》《挂画》,一直要走尽天下。”“天喜子(高天喜)进了西安城,《闯宫抱柱》台台红。”“陆顺子的《祭灵》带《巡城》,除了他舅(润润子)谁都不行。”“看了假科儿(张寿全)的《赤桑镇》,是神是鬼都不信。”“双喜子(王文鹏)活孔明,《司马拜台》再不能。”即便是现代戏,同样也受到了群众的追捧,留下了“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美谈。

秦腔,这个在关中大地上历史悠久而常新的剧种,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黄土地上,感染者陕西人的精神生活,高亢激扬的秦之声在这里永久传唱。

秦腔

秦腔《二进宫》剧照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安塞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