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华国宝荟萃地

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曾这样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脉相承,收藏有70万件藏品,其中包括了40万件明清历史档案,是中华瑰宝荟萃之地。1965年,占地16万平方米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于台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镇。从此,这里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遥相呼应,共同展览和见证着中华千万年来的瑰宝珍藏,迎接四方来客,传承中华经典。

【建筑雄伟壮美】

恢宏壮阔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建有高高的基座,背靠着青山。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黄和大红不同,台北博物院建筑选取的是蓝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基石砌成台阶和栏杆,风格更显典雅和清丽。

博物院建筑有四层,分别是第一层的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用于展览瓷器、青铜器以及侯家庄墓园出土的文物,第三层主要展出书画、玉器、法器、图书文献等,第四层则是各种专题展出。博物院的正院形似梅花,代表了美好的寓意。前面基座下是一个广场,广场飘扬着鲜艳的旗帜,耸立着六根高大的石柱。在青山碧水间,淡黄色的墙壁显示着富贵和典雅。含珠藏宝的展厅分布在20余间房子里,从上古的陶器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历代的字画、玉器、陶瓷灯稀世珍宝,无所不包,构成了这个文物瑰宝的大观园。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华国宝荟萃地

【历经战火洗礼的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大多数来自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京津战事危急,为了躲避战火保护故宫中无数的文物,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集中故宫文物进行清点和整理装箱,集体南迁。1936年,故宫文物从上海辗转迁至南京,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沦陷,日军开始进驻南京。负责故宫文物的工作人员紧急决定将所有文物分三批调往南方和西部。最后一箱文物刚刚上船,日军的炮火就轰开了南京城的大门。这些文物分别被迁至贵阳、宝鸡和峨眉。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所有的文物从三个地方又分别迁回南京整理收档。随着内战形势日益明朗,国民党高层决定将珍贵文物运送至台湾。3502箱记载着中华灿烂文化的文物,漂洋过海,历经战火和磨难,于1949年1月9日平安抵达台湾。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华国宝荟萃地 镇兽 [台北故宫博物馆狮子]

镇兽 [台北故宫博物馆狮子]

1965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百岁诞辰,现台北故宫博物院被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后来又改名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以后,十几年都在阴暗的库房中容身的文物才得见天日,得到了专业和全方位的展出与保护。每一份文物上都书写着曾经战火的残酷,书写着每个看宝人的不易,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它们本身就是历史,是一部血雨腥风的战争史。

参观小贴士

现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门票为新台币160元,学生和义工等有优惠,全年无休,周六晚上开馆时可以免费进入。台北故宮的展品除了三件镇馆之宝外,其他展品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如果对某件文物感兴趣,需要提前确认展品是否在展览之列。

【珍宝鉴赏】

《快雪时晴帖》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文物的珍品。乾隆年间,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并称为“书法三希”,深受乾隆皇帝喜爱,连他常欣赏此三帖的房间都改名为“三希堂”。如今在北京故宫,依然看得到三希堂的匾额。《快雪时晴帖》是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不多的传世作品之一,又是他所有传世作品中行笔最为舒缓的,其内敛稳重的气质跃然纸上。这幅作品写的是王羲之在雪后初霁的天气想起一位很久不见面的好友。这幅作品虽然是唐代的摹本,但也是书法界的瑰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华国宝荟萃地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

说到书画作品,明代画家张宏的《华子岗图》也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张宏本就擅长山水,这幅画画的是王维夜登华子岗,整幅画远景近景巧妙结合,远景中用皴染的手法画出模糊的远山,用几片凹凸的山石体现山势的险峻。天空幽暗,寒月当空,晕染出的雾气体现了是夜,气氛肃杀,寒山冷石,苍天凉月。近处有门阶高墙和楼阁,却杂草丛生。画面笔力冷峻,墨色温润。

《早春图》同属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十大瑰宝之一。北宋神宗宫廷画师郭熙在这幅《早春图》中画了山峰、舟楫、渔人,以巧妙的笔法体现了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时候,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真实情景。图中百姓正享受着早春,开始了一年的忙碌。这幅画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还因为画中山石如云如雾仿佛会动一般,还未发芽的老枝如蟹爪横亘。这幅画是设色绢本作品,长158.3厘米,宽108.1厘米。

《早春图》

翠玉白菜

【镇馆之宝,价值连城】

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大镇馆之宝。

毛公鼎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筑成于2800年前。毛公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量为34705克。毛公鼎外形大气,鼎腹为半球状,有三足,这三足都做成了兽蹄的形状。毛公鼎最著名的是鼎上所刻金文,也叫“铭文”。这段金文刻在鼎腹内部,有322行,多达497字,为目前中国所有青铜器中金文数量之最。毛公鼎与这497个字全都出自2800年前的能工巧匠之手,历经岁月沧桑巨变,以令世人惊叹的姿态呈现于此。金文记载的是毛公喑的册名,无论对于研究历史,还是语言学,毛公鼎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翠玉白菜的美好寓意一直深受民间和宫廷众人喜爱。而最早的翠玉白菜就是目前在台北故宫展出的这件镇馆之宝。

这棵翠玉白菜来自于北京永和宫,灰白玉雕刻成的白菜帮,借由玉石的天然光泽,仿佛含满了汁水。菜叶部分用碧玉雕刻而成,色泽鲜艳的绿色玉石被刻以精致的叶子纹理,甚至连新生白菜的绒毛都看得见。翠玉白菜仿照真白菜的体积和形态而刻,让人难辨真假。有趣的是,玉匠还在白菜上刻了两只红褐色的蝈蝈儿,白菜和蝈蝈仿佛都活了一样,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掐一把,看看是不是能掐出白菜的汁水。翠玉白菜成为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嫁妆,不仅取了白菜谐音的“财”,更意味着出嫁的新娘家世一清二白。

另一件镇馆之宝就是现今中国的四大奇石之一的肉形石了。这块石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后来进献给康熙帝。肉形石形似东坡肉,上面一层红亮有油光,层层深入则像是炖好的肉,肥痩相间,肉的色泽纹理层次不一而足。乍一看,没人会相信这是一块石头。肉形石体积不大,长6.6厘米,宽5.73厘米,厚5.3厘米。这块石头放进盘子,再配以新鲜菜叶,正像是一大块烧好的东坡肉。肉形石其实是玛瑙质玉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不同材料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中相互作用影响渗透,竟然成了这样一块举世罕见的肉形石。

肉形石

毛公鼎

【历史流觞,历久不变】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华国宝荟萃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面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面图

我们感叹自然的力量,更感叹历史的力量。在历史的河流中,如果没有祖先的笔耕不綴,又何来一幅幅精美的字画?没有匠人的成竹在胸,又哪有一件件光彩夺目的玉器瓷器?没有普通百姓的辛苦劳作,又怎会发现那些深埋于地下的杰作?没有员工们的辛勤付出,这几十万件珍贵文物是否已流落四方?没有每个人的勤劳勇敢,就不会有这珍宝浩瀚的博物院。

在这里,每一个场景都是震撼,每一次思考都是必需。这里,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铸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孔子像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