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绝”食品之一
天津人逢年过节爱买炸糕,因为其“糕”字听着吉祥顺耳,取其步步高升之意,讨个好彩头。天津小吃三绝之一的耳朵眼炸糕,以其风趣的名字和细腻的口感闻名,是天津的标志性特产。几十年如一日对工艺的严谨作风,善于学习创造的新理念,使其从民间小吃已经发展到天津商贸的大品牌。
【“耳朵眼”的由来】
耳朵眼炸糕是清真食品,从创建到如今已历经百余年,创始人是光绪年间在天津被称作“炸糕刘”的回民师傅刘万春。刘师傅经营的小炸糕店坐落在北门外狭窄细长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因此被来往的顾客们幽默地称为“耳朵眼炸糕”。
当时天津以炸糕为营生的小吃店很多,但“耳朵眼”这个有特色的名字让天津人过耳不忘,更何况刘师傅的手艺本就出众,选料精细,做工严谨,味道香甜,价格也便 宜,很快就在众多的炸糕店中脱颖而出,回头客络绎不绝,大家就认“耳朵眼”这个名。刘师傅的小店日渐红火,起初每天卖二三十斤,后来能卖到一百多斤,几乎忙不过来。赶上天津城里的门市铺户开张,大户人家办各种喜事,平常百姓过年过节,因为“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高升,吉祥喜庆,都愿意来买他家的炸糕,一天很快就销售一空,甚至还得提前预订才能买到。
耳朵眼炸糕在天津城里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尽管后来的岁月中也改过名字,但耳朵眼的名号还是最深入人心,广为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耳朵眼炸糕从私营小铺并入公私合营的模式,1978年天津市饮食公司正式将其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的特色】
耳朵眼炸糕风靡起来的理由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名字,炸糕本身就非常吸引人。炸糕的材质、用料都非常讲究,用的是北运河沿岸几个村特产的黄米和江米,要先泡涨,再用石磨磨成糊状,经淋水发酵,再兑碱,才成为炸糕可用的面皮。馅的原料是天津产的朱砂红小豆,加红糖用大锅熬制,炒成豆沙馅,成为炸糕的馅心。皮馅包好后,用130℃的油下锅炸制,还要不停地翻转搅动,缓缓加大火力,又要保持炸糕不焦,需要十分认真。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这样制出来的炸糕喷香扑鼻,色泽金黄鲜艳,外皮爆着刺花,口感酥脆,但咬一口便会发现里边的豆馅却是柔软糯黏,香甜不腻,内层面皮嚼起来绵软筋道,外酥里嫩,别有风味。总结起来占了四个字“黄、软、筋、香”。从嗅觉、视觉再到味觉,每一步都是美妙的体验。
耳朵眼炸糕选料考究,是现在流行的粗纤维食粮,绝没有任何添加剂,可谓绿色营养食品,兼有温胃健脾、清热解毒、安神养颜的功效。对于注重饮食卫生、食疗保健的现代人来说,这个特性尤其吸引人。
这些年来,耳朵眼炸糕一直奉行质量优先,顾客为上的经营理念,名声越来越响亮,成为天津的招牌小吃之一。天津市政府招待外宾,或是来天津的国家领导,都会奉上一份耳朵眼炸糕,让尊贵的客人品尝一下最能代表天津特色的美味。1997年,耳朵眼炸糕被命名为“中华名小吃”。
吃耳朵眼炸糕要趁热才好吃,咬一口里边的豆馅就冒着热乎气流出来,热气腾腾,似乎心里的幸福感也随着热豆馅满溢,不小心还会烫了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因为嘴里早已被香甜的滋味填满,像吃了蜜一样,一直甜到心里去。
耳朵眼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