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以经咒或佛像印于布、麻纱、丝绸或土纸上的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迎风飘扬的风马旗,既是沟通灵界与凡间的使者,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品。
迎风飘扬的风马旗
【佛缘里的传说】
风马旗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称为“祭马”、“禄马”、“风马经幡”或“祈愿幡”,藏语“隆”是风的意思,“达”则是马的意思,所以内地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
最初的“风马”是一种原始的祭祀文化,源于对动物灵魂的崇拜,祭祀者直接将羊毛系挂于树枝或草丛,向神灵祈求庇佑,后来渐渐发展成为绘有魂马图像的送魄幡旗。9世纪前后,随着阴阳五行观念和内地的木板纸传入西藏,风马旗演变为绘有五种动物的幡旗。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是指人的气数和运道,或者特指人的五行。
关于风马旗的来源,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当年佛祖正静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沉思,忽然,一阵大风呼呼刮起,竟然吹走佛祖手中的经卷。经卷在风力的作用下,转眼间碎成千万上亿片,被大风吹送到世界各地,带到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的手中。这些饱受沧桑的人们得到佛祖经卷的碎片,命运突然发生改变,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另一种说法是有一位藏族僧人到印度求佛,取得真经归来时路过一条大河。僧人背着经书过河,经书不小心被河水打湿了。僧人担心经书受毁,情急之下将经书一一摊在河边晾晒,自己坐在大树下打坐入定,等待阳光晒干经书。突然,阵阵法锣在天地间响起,锣声中传来美妙的梵音,如春风拂面般沁入僧人心智,盘旋不已。僧人听闻后顿觉开悟,并且浑身通泰,睁眼一看,原来是风把经书刮起来,放眼望去满天满河面都是,所以才出现令人开悟的梵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高僧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挂于天地之间飘扬,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祈愿所用的风马旗。
因为藏族人民尊山神为地方保护神,认为其时时刻刻关注着众生的安危,并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众生平安、抵御魔怪邪恶的入侵,于是便在灵气聚集之处,如神山圣湖等地,挂置祈愿的风马旗,上面印着一匹驮着圆锥形火焰图案(象征着福、禄、寿、财及兴旺发达的“诺布末巴”)行走的马,或一些经文、祈愿文或咒语,让风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上苍神灵。
山口的风马旗
藏族人民将风马旗悬挂在山口,祈望舟车平安。
【色彩丰富,图案传统】
藏族人民但逢喜庆生辰、节日庆祝,都会悬挂五彩风马旗,象征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每到祭日,还要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风马旗;那些过着游牧生活的藏族人民,每迁徙到一个新地方,搭好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风马旗,求得四周神灵的庇佑;春天播种时在耕牛的角上插挂风马旗,表示向主管土地的地母致以敬意和祈祷获得丰收;朝圣者在险境艰难跋涉时,也会带上醒目的风马旗,祈求平安经过;山河路口、神圣的天葬台、古刹圣地……处处体现了风马旗是沟通凡世与灵界的媒介。
最传统的风马旗图案中心是一匹象征疾速的骏马,表示所有不好的事物都会迅速转变为好,由对立转向和睦、由凶转向吉、由恶转向善……风马旗四角的野兽图案,生活在山上的狮子象征“土”,森林中的老虎象征“木”,飞在空中的大鹏象征“火”,海中的龙象征“水”。就这样,风马旗把天空、大地、高山、河海、森林等众生的生活环境集于一身,来表达人们祈求平安如意的精神愿望。
而另一方面,马背上的火焰可象征“佛法僧”三宝,狮子象征“胜利”,老虎象征“时刻警戒”,大鹏象征“圆满”,龙象征“穿透力”,全图代表世间万物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反复,生生不息。西藏的苯教还认为,风马旗中的五种动物象征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马象征灵魂,狮子象征命运,老虎象征身体,大鹏象征生命力,龙象征繁荣。
风马旗的颜色分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除分别不同的五色象征之外,一般还有一面大于其他五色幡的主幡。广为流传的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顶上,如红火永兴旺……五种颜色也有明确的寓意,即宇宙四方之说:西赤、东青、南黄、北绿。在藏族人民心中,蓝色代表勇敢机智,白色代表纯洁善良,红色代表兴旺刚猛,绿色代表阴柔平和,黄色代表仁慈博才。正因为风马旗五种色彩象征天地万物及众神,有些藏族人家在逢年过节更换家里悬挂的风马旗时便简化了很多,比如在枝丫很多的树枝上,从上到下依次系挂没有图案的布条。
【系挂着虔诚的信仰】
常见的风马旗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及土纸制作的,形状有方形、角形、条形等,小可到一条一缕,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不过通常都在 10~60厘米的范围内。风马旗的图案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也用石刻版和金属刻版印制。拉萨附近的传统作坊和寺院、康区德格、后藏日喀则是风马旗的三大雕版印制中心。雕刻完毕后,即可分别印刷在蓝、白、红、绿、黄各色布面上,制成一面面的风马旗。
虽然风马旗的制作过程不是那么复杂,但制作过程中,处处充满对宗教的庄重与虔诚。制作工匠一般会尽量选择朝东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室,工作前必须焚香、净手、诵经;用过的布、纸、油墨等必须做好清洁;刻版使用后,下一次使用前必须熏桑。
布印的风马旗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每五种颜色为一组,数组为一挂,具体长短依照需要而定,可长可短,长的可达几百米。经幡类的布印风马旗,有的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将经文图符等印制在白布上,有的与传统风马旗一样,将经文图符分别印制在五种颜色的布上。一挂挂风马旗悬挂于风中,被吹拂得猎猎作响,成为藏区特有的风景。在每年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吉日良辰,家里的老老少少还要穿上节日盛装,举行插换风马旗、祭祀神灵、祈愿等隆重的仪式。
还有一类风马旗是纸印的“风马片”,是一种在祭祀天神、山神、龙神及进行佛事活动时用来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以作为供奉物张贴或悬挂于室内外,最常见的是将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厘米见方的纸片上,最壮观的是煨桑时抛撒的纸风马旗——每逢宗教节日,西藏大大小小寺院的煨桑灶旁,到处是飞舞的风马纸片,在地面上落下厚厚的一层,足见人们对其虔诚的信仰。
朝佛日
藏历新年初三是朝佛日,这一天,西藏的城市居民们会在早餐后穿上盛装,佩戴饰品,成群结队涌向街头,踏上朝佛之路。牧区居民们会到神山祭山神,在玛尼石堆上竖起五颜六色的经幡,向天空抛撒五谷和风马旗,默诵玛尼经,祈祷山神的庇护。到了下午,人们又会自发聚集在大街小巷或草原上,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跳起锅庄舞,庆祝新年的来临。
经幡塔
经幡塔整体呈现出宽大的金字塔造型,蔚为壮观。
【不同地区风格各异】
拉萨地区的风马旗,制作的雕版和印刷比较集中,所以制作风格比较统一,图案富丽庄重,宗教感和艺术感都比较正统。雕版体现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少到一字一马一塔一咒语,大到描绘天界神灵的居所、如意宝树供养图等非常复杂烦琐的图案,刀工考究,线条细密,实在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
日喀则所属的后藏地区的风马旗,表现内容虽与拉萨地区相近,但更加生活化,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自由。一些远离城镇的乡野地方,风马旗上的图像更是随意而来:中央的宝马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马、小驴;狮子和老虎像是家猫和豹猫;大鹏鸟变得更有趣,有时变成藏鸡,有时变成雄鹰……这些生活在身边的形象,使人们与神灵的沟通变得更加亲切、朴实。
藏北地区的风马旗因为木料的珍贵,就地取材使用玛尼石拓印。险恶的自然环境造就的那些骁勇善战的英雄,也被体现在一匹匹矫健驰骋的骏马图案上,成品粗犷豪放、自由洒脱,是风马旗艺术中独特的标牌。更为与众不同的是,牛、羊、羚羊等牲畜形象也出现在当地的风马旗图案中。
藏东地区拥有一支强大的雕版队伍,那里的风马旗大都是用一块或数块雕版回环印在几米长的白布上,印色为朱砂或黑,单纯却令人触目惊心、终身难忘。独特的横挂式风马旗阵容,不身临其境根本无法深刻体会其壮观。
林芝地区的风马旗与藏东地区大致相同,只是将横挂改为竖挂,悬挂在参天古木之上,五六个一簇,远远望去,就像天兵天将的战旗,铺天盖地闯进眼里、心里,令人油然而生膜拜之情。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风马旗根据使用场景、祈祷内容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
一种是悬挂式,有长有短,长可达数百米;有疏有密,密可达上百层,甚至形成了规模壮观、占地几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
一种是在长方形纱布或丝巾上印有风马旗的图案,然后缝插在旗杆上,装饰许多直飘带,插在屋顶、山顶、村口、十字路口、玛尼堆等处。如果遇到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插在屋顶上的风马旗就要倾斜插置,以示对尊者的哀悼。很多藏族人民将自己的首饰、须发等物系在风马旗上,希望自己能借助风马旗的力量增添好运,福佑无边。
一种是经幡塔,既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制作,也可以用像哈达那样的丝巾来做,层层系挂、片片重叠,像一把撑天大伞,或是某个神灵独特的居所,又像是神灵游赏人间时留下的帽子,证明自己的现身和对西藏的喜爱及护佑之情。
一种是立柱式风马旗,常见于神山、圣湖、经塔、寺院、佛殿等处,像阿里冈仁波齐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高达数十米,柱顶有铜制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等装饰,周围是放射状、数十米长的风马经幡,在风的吹动下发出令人惊叹的声响。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风马旗在藏地流传极广,任谁跨入藏地,都会从随风飘舞、艳丽醒目的五彩经幡中感受到独特又虔诚的信念与信仰。那猎猎作响的长长经幡像是在风里飘荡的神灵使者,执着坚定地映入藏族人民的心中。
从经幡塔内部望去,一层层排列有序、色彩丰富的风马旗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