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藏地的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这些石块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法器、神像、护法神或各种吉祥图案,是西藏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品。
【菩萨的一念之缘】
玛尼是藏密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类似于汉传佛教里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涅槃解脱的大道,能证悟清净菩提心,除却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垢染,加具一切功德。传说某位菩萨在一念之中感叹轮回众生所受的颇多苦难,阿弥陀佛告其曰:要想彻底解决众生之苦,必须弘扬六字真言。因此,六字真言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受尊崇的一句咒语,佛教徒们认为凡是看到、听到、触及、意念六字真言的人,都可以得到庇佑,种下成为佛或菩萨的因。
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在古代,石头不仅能打制各种工具攻击野兽、抵御敌人,还能造屋建城,有些地方还用石头镇宅,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根据记载,西藏古代存在一种大石崇拜文化,藏族人民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能够久远保存,于是人们拜祭石头时,自然而然选择把无所不能的六字真言刻在上面。久而久之,一块块刻上经文或各种佛像、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的普通石头就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人民相信这些石头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能够消除苦难和罪孽,带来吉祥如意。
玛尼石大的有几米长,小的只有十几厘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经文及“卐”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刻有经文和佛像的一面在摆放时总朝着人们可以看到的方向。有的人甚至将整套的经书完整地刻在很多块石头上,连封底、封面都刻了出来。
藏族人民一般遇到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诸事不吉利时,都会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然后选定要刻的咒文、经书或佛像种类,再备好石料请制作玛尼石的石刻艺人进行加工。除此之外,还有用来忏悔或发愿的玛尼石。忏悔类的玛尼石往往是人们在不经意中伤害了昆虫、青蛙等小生物以后,在某个良辰吉日虔诚祷告后,刻一块带有小生物形象和一句或连续不断的六字真言的玛尼石,石头背面还刻上一行赎罪的落款。发愿类的玛尼石通常是某个属相的人犯了错,旁人虽然不知道,但自己寝食难安,所以到较远的地方,请朵多刻制一块或几块带有个人标志(大多数用属相)的玛尼石去供奉,表示自己的决心,发愿痛改前非。
色彩斑斓的玛尼石
【石头上的艺术】
制作玛尼石的艺人在任何一块表面光滑的石头上都可以雕刻图纹,在虔诚的信徒心中,石刻艺人是能够带来福运的宗教艺术家,被称为“朵多”。从事石刻的艺人有世代以此为业的,也有临时为业的,少则一年刻五六部经文,多则要刻十来部,每部经文要刻一个月左右,用掉满满一车的石头。那些传承祖艺的朵多将雕刻与佛经作为毕生的事业,不但技艺高超,在佛教研究上也有一定造诣,总是怀着虔诚的心去刻制每一块玛尼石。
因为每位求刻玛尼石者的要求不同,石料的形状也不相同,所以要求朵多必须具备很强的变通能力,能够自由发挥,敢于创新。同样的一尊神佛像,在不同朵多的刻制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位朵多在不同时间刻制的同一尊神佛像也会千变万化,非常富有藏区民情的艺术气息。
按照艺术风格流派来看,玛尼石可分为浅浮雕、线面剔刻图像、阳刻通体经咒、“胡味”雕刻、羌塘地区石刻石画等几大风格。其中阿里地区的“胡味”雕刻造型,融入南亚和西亚的风格,许多都有印度玛拉王朝的艺术风格的痕迹;而藏东地区玛尼石刻的历史遗存在数量和品相上堪称西藏之最,数不清的玛尼石图像各异、风格各异,虽然经历了无数次风吹雨打,严寒暴晒,但依然层层叠叠显耀在大地上。
玛尼石能够保存得非常长久,即使石头损毁,玛尼功德也不会消失。在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路上,有一个叫来库的地方,那里无论是地面上的石头、裸露在地面的岩石,还是只露出地面一角的石头,都刻着藏传佛教各派、各佛的经文、咒语及颂词,甚至连挖出来的石头上都刻着经文,有的巴掌大的石头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经文,有的整面岩石上却只刻着六字真言中的一个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玛尼石世界。当然,玛尼石上刻制最多的还是六字真言:有把六个字刻在一块石上的“玛尼折周”;有把六个字分刻在六块石头上,并绘成六种颜色的“朵周折周”。这些玛尼石历经几百年间的沧桑,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壮观。
【玛尼堆与玛尼墙】
玛尼堆最初称为“曼扎”,由大小不等的玛尼石集垒而成,现今也称为“十万经石堆”、“神堆”、“朵帮”,意为垒起来的石头。其实,玛尼堆原为藏民置于交通要道或山口作为计算路程的标志,以普通石块堆积而成。藏传佛教兴起后,有信徒开始把刻有六字真言或佛像、经文的玛尼石置于其上,再插上风马旗,便成为路人参拜的具有灵气的玛尼堆。
玛尼堆上不仅放有雕刻各种经文和图像的石块,还有一些羽箭和牡羊、羚羊、牦牛的双角或整个带角的头颅骨。有一些玛尼堆上还插着木棒和树枝,用绳子牵向附近一棵树或山崖,树枝和绳子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风马旗及哈达、彩线、白羊毛等吉祥祛邪的饰物。
信徒们每经过一个玛尼堆,必会堆上一颗石子,等于念诵一遍经文,所以每颗石子都凝聚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默诵祈祷词,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就这样,人们周而复始地围绕玛尼堆旋转、添加玛尼石,使一座座玛尼堆愈堆愈高,大有冲天之势。
一座座庞大的玛尼堆连起来,便形成一堵堵长达上百米、大半人高的玛尼墙,藏语称为“绵当”。在西藏,很多地方有“朵崩久松”(即13座玛尼石堆),座座相连形成一堵神圣的墙——既是人世与天地神祇的界线,又是人间与天、地、神祇的交会点及连接点。
著名的上师巴珠仁波切曾赞誉玛尼堆:“……夏日无需修顶防漏,冬日不用扫雪御寒,也不必提防鸟巢鼠害,更不要管家像灯师。所以,别人的能依建造如同只抓树枝,而我乃如同抓住树根看到了重点,即便是恶敌强盗漫山遍野,也无需担心被人偷盗而可长存于很多世代。”
就像玛尼石、玛尼堆与玛尼墙,只要取材于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再镌刻上佛缘深厚的六字真言,哪怕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也会成为藏族人民眼里的宗教圣物。它代表了藏族人民心中颠扑不破的宗教信念,它是生长在石头里的坚硬信仰。
佛塔下的玛尼石
玛尼墙
玛尼堆
桑炉
在藏族地区,许多人家都在院子里或屋顶依山处备有桑炉。逢年过节拜祭天地诸神时,他们会在桑炉里燃起松柏树枝,再加入糍粑、青稞酒等,依次跪拜叩首。当家里生育婴儿,远方亲友前来贺喜时,家人也会点燃松柏树枝,待来客从火上跨过,据说这样便可使婴儿免受邪气侵害,一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