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擦”是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的藏语音译,据传在盛唐时期从古印度流入中国,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是藏传佛教僧俗禳灾祈福的宗教圣物。因其宗教意蕴丰富,制作精美,遂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代表。
【出自泥土的名擦与布擦】
“擦擦”一词最初仅用于表示佛塔,后来才衍生出佛像,大的约有30厘米长,小的仅几厘米长。《元史·释老志》中曾记载: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制作擦擦的原料主要以泥土为主,一般使用凹形模具,题材多为佛、菩萨、金刚护法、高僧像、佛塔等。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两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也有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特大型擦擦,因尺寸较大,存世极少。
擦擦的制作原料虽然基本相同,但也能分出很多不同:仅用泥巴所制的擦擦在民间比较常见,有的压膜时在泥像背面粘入青稞或其他圣物,以示祈祷;过去的上层人士或贵族还会在泥巴中掺入金、银、宝石粉、珊瑚、松石等物,做成较贵重的擦擦;有一些病人为了祈求自己早日痊愈,便把所服药物和泥后烧制成药擦,戴在身上祛邪;那些由达赖、班禅等大活佛或知名人士亲手制作的擦擦,被称为“名擦”,名擦的背面一般都有本人的印鉴、标记或指纹。
藏民在制作擦擦
还有一些是善信为了报答自己的上师、父母或亲友的恩德,在他们离世火化后,将骨灰和泥制作擦擦,期待能够消除罪业,祈求“善业”,禳除“恶业”,或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这就是“善业泥”。“善业泥”一般多认为是唐代制品,因为流传下来的擦擦像背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的标识,至今西藏仍用这句话来赞誉擦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非常神圣的“布擦”,是在达赖、班禅等大活佛圆寂以后、葬入佛塔之前处理法体时,将融合着活佛血水的药物和盐等物品融入泥中,再用这种泥来制作擦擦。藏语中法体的意思是“布”,所以称为“布擦”。传说这样的布擦有治疗百病的作用,被信徒们奉为至高无上的法物。
擦擦已经传承千余年,与其他宗教的艺术品一样,谨遵佛像不同于凡人形象的根本,恪守制作佛像要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特征,即所谓的“相好庄严”。“相”、“好”是完美塑造佛像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不依此制作,便会造成不像佛的“佛像”,导致善男信女膜拜的时候总有些说不出的别扭,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例如“三十二相”中的第三十一条“眉间白毫相”,指佛两眉之间所生右曲白毛、大放光明的法相,有些擦擦便用半球形的小珠塑造出白毫,再加以装饰佛光来体现。再比如第十五条“常光一丈相”,指佛自身经常放射出一丈高的佛光,擦擦在体现形式上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智慧,出现了圆形光、放射光、舟形光、轮形光、随形光、云形光、宝珠光、火焰光等多种多样的体现形式,这些构思巧妙、精心制作的擦擦,总是令人爱不释手。
除了“相好庄严”的要求以外,还要遵循制作佛、菩萨、明王等擦擦的八种成套造像尺度,藏语中称作“提康”,意为“线房”,分别对“垂直端坐的神、佛”、“护法神”、“善恶像兼备的神灵”、“多首多手的本尊神”、“半人半兽的怪神”、“声闻弟子和独觉佛以及普通凡人”等造像时应该使用的姿势、相应的比例和尺寸、象征装饰、辅助图案的纹饰进行非常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尤其对于释迦牟尼像,绝不允许有丝毫的自作主张。
虽然有关限定如此烦琐,但多才多艺的信徒制造者们依然在能够允许的范围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分,使擦擦成品趋于完美,成为别具特色、各有千秋的艺术品。例如将不动如来七十种不同模式的古代擦擦相互对照,就会发现细节处无一雷同,令人着实惊叹。
各式各样的擦擦
擦擦是藏族的宗教艺术品,是藏传佛教的宝贵遗产。
擦擦是藏族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与分割的一部分。
【积善祈福的佛地圣物】
制作擦擦的磨具材料多为铜、铁或木制,制作方法最常见是泥塑和陶塑。陶塑是在泥塑的基础上烧制而成,有的在成品上加以彩绘。擦擦在制作工艺上分为单面模具的浮雕和双面模具的圆雕,成品外形有两大主流:一为塔形,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为砖形,单纯镌有各种佛像和经咒。自从擦擦传入藏区,制作擦擦的铸造技术和雕刻技艺一直在不断完善,即使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或金刚大威德本尊那样造型复杂、手持器具繁多的神灵塑像,在几厘米大小的擦擦上也能精致地刻画出来。
由于地域不同,每个地方制作的擦擦都具有独特之处,其中阿里古格一地的擦擦最具代表性,其艺术表象受到早期印度佛教艺术的极大影响,佛和菩萨的身姿造型纤细优美,造像的衣物细节也制作得生动飘逸、精美绝伦。
制作擦擦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并可作为消灾祈福的圣物,所以擦擦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内膛装藏。当一件佛像或佛塔制作完成后,要向内膛填加特定的圣物或法器,擦擦便是其中之一。放什么题材的擦擦,放置的数量和摆放的位置都非常有讲究;还有的擦擦被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还有的堆放在山顶或路口的玛尼堆处,深受信众的膜拜。此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在随身佩戴的小型装饰佛龛内,以便能够随时礼赞。
在西藏民间,每当遇到家人得了病痛或有人辞世,便会请有修行的喇嘛前来念经,根据此人平时修行的本尊,冥算出应该供奉的佛尊并请回擦擦,供奉在寺庙或神山圣湖附近。在藏传佛教的善信心中,制作的擦擦数量要比质量更重要。有时为了积攒善业,他们常常制作大量的擦擦,统一置放在专门为擦擦搭建的小房子“擦康”里,所以在西藏经常会看到一些外形方正,插着风马旗的小房子,那就是附近居民建造的“擦康”。
在西藏,多多制作擦擦的信念异常牢固地存于藏族人民心中,而且祖祖辈辈将其当作完善自家夙愿的圣物。一位叫旦木洛的老人,从1980年到1996年,一共打制了100万尊绿度母擦擦!
因为信仰的力量,藏族人民认为世间万物都可以制成擦擦,甚至是水、火、空气,于是便诞生了几种简单而奇特的擦擦:打水擦、打火擦、打风擦,即手中挥着制造擦擦的模具,不停地打向水、火或空气,数不尽的佛像、佛塔、佛经随之而生。
在西藏各大有名的寺院中都珍藏了一些“名擦”。如建造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亲手印制了五尊及二十五尊为一套的印有其本人塑像的擦擦,现今已作为稀世圣物收藏于寺院佛龛里。在大昭寺几尊重要的佛像中,也装藏着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曾亲手制作的一些擦擦。有心的游客在前往这些著名寺院之时,不妨多多观察一下,肯定会发现很多像这样令人惊喜的小小圣物。
明代金刚手铜擦模 高9.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