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区盛行的一种古老的宗教卷轴画,常绘于丝绢或布帛上,绘画内容包括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人物、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了解西藏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珍贵的艺术品】
有关唐卡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源于印度人在说书讲故事时,要悬挂有关图像进行指点讲说。这个习俗传到西藏后,喇嘛们也学会了这个办法,将其作为传经讲佛时的示意图绘制在布帛上,便于悬挂和携带,随时可以向藏族人民展示。从那以后,这种挂图的制作工艺愈来愈精美,逐渐形成唐卡艺术。另一种起源与松赞干布有关。传说有一次他得到神示,顿感佛法无边,遂用自己的鼻血绘制成白拉姆的愤怒像,以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之心,这就是最初的唐卡,而后便成为一种传统艺术流传至今。
唐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作“国唐”,用丝绢绸缎等材料以手工绣制,拼接后使用缝合、编织等方式制成。高级的有珍珠唐卡、彩绘、刺绣、织锦、缂丝、提花、贴花和宝石缀制等十余种。寺院一般用于“晒佛”的大型国唐又叫“国固”,最著名的是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固”,长约55.6米,宽46.8米,由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主持制作。另一类称作“止唐”,是用颜料绘制在布面上的作品,颜料以金粉、银粉、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也用植物颜料相配,依据绘画底色分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画幅表面通常还罩有一层锦缎面盖。
唐卡的制作程序分绘画、裱制、装饰三道工序,上下均有卷轴,可以悬挂起来欣赏。由于唐卡艺术的形成与宗教息息相关,使它的绘制内容非常集中,大都是藏传佛经中的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片段,再辅以高原上美丽的景色和传统的风俗人情:大到由上万人物组成的恢宏场景,小到一草一木、衣物装饰,无一不符合当地人们的真实生活,它既是宗教画卷,又是历史及民俗画卷。人物造像唐卡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大昭寺举行传昭大法会盛况的手卷,这幅唐卡长27米,宽只有13厘米,上面绘制了1300多个人物形象,再现了当时一年一度的传昭仪式的繁荣盛况。
大型唐卡“国固”
绘制唐卡非常讲究用色。红、黄、蓝、绿、白为主色,紫黑、淡胭脂、橘红、土黄、翠绿、骨白等颜色为中副色,每个颜色又有很多不同的分色,绘制时再运用不同的配色方法,便形成琳琅满目的多样色彩,而且使用的天然矿物颜料可令唐卡色泽千百年不褪。六世班禅所绘的《仁登尼安》,虽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色彩却依然如新,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精品之作。
画师在绘制唐卡
对于画师来说,绘制唐卡是一件十分庄严的事情。用心绘画唐卡,既是对佛的敬意,也是对普通藏族人民的尊重。
【高超的制作技艺】
最常见的唐卡长、宽仅有几十厘米,而画面体现的内容却比较繁多,所以构图十分讲究,对设计者的技艺能力要求非常高。绘制佛教唐卡时最常用的一种技法是中心构图:在画幅中心先画上“主尊像”,然后把关于主尊的故事从左上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主尊像一周绘制,主次分明,主尊像对于整个画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唐卡画面所体现的故事少有文字说明,最多仅在每幅画面前加一个简单的注疏,如果不熟悉佛教内容,很难领略画面的内容和绝妙之处,也正因为此,绘制和欣赏唐卡的人以宗教人士居多,能深刻体会到用图画传达信息的高妙。
主尊唐卡的每个故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割,仅凭画面中的寺庙、宫殿等建筑,或山、石、云、树等强烈的用色对比来进行划分。因为主尊像占据了中心位置,以致其周围的空间大小及形状各不相同,制作时必须适宜地将各个故事画面穿插于其中,巧妙衔接,做到疏密有致,既不杂乱也不会让人观之头晕目眩。制作佛教唐卡的画师多为喇嘛,他们以虔诚的姿态,全心全意融入创作中,使得唐卡的艺术世界越来越神圣,越来越宽广。
风俗画构图在唐卡绘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基本手法是运用线描,比较著名的有大型系列唐卡《八思巴传》。画面几乎展示了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一生的事迹。他两次进京,两次返藏,从萨迦出发,经藏北羌塘草原入青海,过山西和内蒙古抵达北京。唐卡上的画面将沿途万里的风物习俗一一描绘,内容生动活泼,总体构造统一和谐,实为难得的珍品。
虽然唐卡艺术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对于虔诚的佛教人士和藏族人民来说,更重视的是唐卡的修行功能。制作一幅唐卡便是积一次无量至善功德。藏区人民相信唐卡能庇佑家人幸福安康、吉祥好运,并不在意制作唐卡的昂贵,都愿意倾其所有制作唐卡,在家中膜拜供奉。
要制作唐卡的人首先要请活佛根据自己的生辰推算出应该供奉的佛或菩萨等主尊,然后念着经文到寺庙中相应的神像处供奉果品,进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最后请主管智慧和技艺的文殊菩萨“附于”画师之身,祈愿画师能制作出精美合意的唐卡。画师在绘制唐卡的过程中也非常谨慎,衣食住行都要遵守要求,戒荤腥、戒酒肉、戒女色,每日沐浴净身后才可以作画。
不同风格的唐卡代表了西藏不同的绘画流派,其中较著名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孔刺绣唐卡,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一直由直孔平措康桑家族以家族的形式传承至今,以历史悠久、绣技独特、用料考究而闻名于世。其他还有噶知派、钦泽派、噶尔热派等,都拥有很多精湛悦目的佳作。
现存最早的唐卡是保存在萨迦寺的《桑结东厦》唐卡,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上面绘有35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
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是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的《刺绣红夜魔》。此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3.3米,宽2.1米,中央为手抱明妃的“毗陀利金刚”和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采用各色丝线刺绣,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了细金箔,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右上方还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更显出其“身份”的高贵。据记载在194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1994年在纽约以1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成交。
珍贵的唐卡为人们打开了一道神奇瑰丽的艺术之门,不管是藏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但凡目睹过唐卡的参观者,无不为那精美的画面、高超的制作技艺和艳丽的色彩、讲究的用料而叹服。它确实是风行藏区的特色宝物,确实是修行与观赏的绝美珍品。
代表聪明智慧的文殊菩萨一直是唐卡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