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无数神奇的生灵。第一次来西藏的人,总能在蓝天白云下,见到一群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的动物在飞奔。它们奔跑之时,天摇地动,壮观无比。有时,它们还会跟马队或车队赛跑,不断变换着队形。直到跑到马队或车队前面,它们才会停下来,骄傲地看着你。这些可爱的动物,就是藏野驴。
藏野驴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大型食草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5400米的地带。它们的头短而宽,吻部圆钝,呈乳白色,耳朵很长,四肢粗大健壮。周身鬣鬃短而直,背部呈棕色或暗棕色,从肩部颈鬣的后端沿背脊至尾部,有一条明显的棕褐色或黑色脊纹,俗称“背绒”。肩胛部外侧各有一条明显的褐色条纹。肩后侧面有典型的白色楔形斑,斑的前腹角呈弧形。腹部和四肢的内侧呈白色,四肢外侧呈淡棕色,臀部的白色与周围较深的体色相混合,无明显的界线。
成年藏野驴体长可达2米多,肩高1.3米,体重300~400千克。强壮的四肢,极富流线型的身体赋予了它们极强的奔跑能力,奔跑时速可达45千米,是青藏高原有名的奔跑健将。藏野驴的警惕性很强,它们的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很灵敏,能观察到数百米以外的情况。若发现有人接近或敌害袭击,它们先静静地抬头观望片刻,然后扬蹄疾驰。跑出一段距离后,觉得安全了,又会停下来观望一会儿,然后再接着跑。所以,开车进藏的人,总会发现在车子接近藏野驴时它们就会加速奔跑,把车子甩开一段距离后它们又会放慢速度回眸凝视,当车子再次靠近时它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加速奔跑。它们就这样跑跑停停,像是在跟人做游戏,非常有趣。
藏野驴喜欢集群活动,常由一头雄驴率领五六头、几十头,甚至上百头驴组成一群体,营游移生活。它们对日晒、寒冷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清晨,它们从栖息的荒漠深处或丘陵地区走出来,走到水源处饮水,白天基本上就待在水源附近的草地上,觅食或者休息,傍晚又回到荒漠深处。藏野驴的行走方式十分特别,通常排成一队,鱼贯而行,雄驴在前,母驴在后,幼驴在中间,队伍十分整齐,很少紊乱。也因为这种独特的行走方式,它们走过的道路往往被踏出一条明显的“驴径”,并留有大堆的粪便,因此很容易辨别它们的活动路径。从栖息地到水源草场,藏野驴每天要奔跑超过20千米的路程。
藏野驴对干旱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可以数日不饮水。它们的叫声短促而嘶哑,远不及家驴洪亮,但能从鼻孔中发出与家驴同样的喷鼻声。每年7~8月是藏野驴的繁殖季节,这时候,雄驴之间为争夺配偶经常进行激烈的打斗,互相撕咬,身上常常留下明显的伤疤。母驴的怀孕期在350天左右,第二年的6~7月产仔。和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一样,藏野驴的繁殖能力也很弱,一般每胎只产一仔,体重可达35千克。幼仔出生后由父母共同抚养,大约经过4年的时间,幼驴才会性成熟。野生藏野驴的寿命一般在20年左右。
由于藏野驴仅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藏野驴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5万只增长到目前的8万只,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