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膜拜和尊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被如此神化的人物确实不多见。后人对他的敬仰源自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智慧和高深莫测的计谋,还有那份对主公刘备的忠诚。在诸葛亮离世的2000多年时间里,人们并没有忘记他,每年的祭拜活动人潮鼎沸,隆重非常。
【处处都透着神秘的小村庄】
诸葛村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地势跌宕起伏,村中的房屋虽然散落各处却不凌乱,仔细观看布局又甚为合理。多年的传统和独特的筑房方式也留下了一些不成文的说法,如没有任何两家的大门是对着的,解释是“门不当,户不对”。诸葛村的居民说这种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防止两家发生矛盾时,每天进出会遇到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说法听着像笑谈,但想来却也合乎道理,也许这就是诸葛家族的独特想法。
诸葛八卦村因为这里居住着中国最多的诸葛亮后裔而得名,而且村庄的建筑格局是根据诸葛亮的八卦阵形设计。村庄的核心是中部的池塘,池塘向内凹陷,四周稍微高出,取名“钟池”。钟池仿八卦中心而建,一半有水,一半是陆地,水从四面涌进半边池塘,看上去与八卦圆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村中的民房均以钟池为中心,按照八卦阵的排列方位向四方扩展,从高空俯瞰,如同实景八卦阵形图一般。村中的八条巷道像虬枝 一样伸向村外,在此过程中又与许多横向排列的窄弄堂交错,村中的居民平日里就穿梭于这些星罗棋布的古道中,且不说初来的访客,即使常年居住在这里的百姓也偶尔会迷失在村庄迷宫式的构造中。
八卦“钟池”
【诸葛村的历史和特色建筑】
根据专家对诸葛村的历史遗迹和史料记载的考证而知,诸葛村始建于元朝中后期,由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诸葛大师组织修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一座座矮房排楼在风雨飘摇的历史中悄然度过了百年的岁月,而且保存完好,风貌如初,不得不说这是一处伟大而奇特的建筑群。诸葛大师选择以先祖诸葛亮的九宫八卦阵对村落加以布局,匠心独具,想法大胆,也成就了八卦村今日的盛名。
村庄的主要建筑必然是丞相祠堂。顾名思义,该祠堂是为了纪念祖先诸葛亮而建,面积为1400平方米,包括52个房间,按“回”字形进行布局设计。祠堂内设有厅堂、庑廊、钟楼、鼓楼和享堂,庄重雄浑,规模浩大。中庭中部立着由松、柏、桐、椿四种木料制成的大型堂柱,象征“松柏同春”之意,并期盼诸葛家族永世兴旺。祠堂两侧各有庑廊7间,供奉诸葛亮后裔中著名人士的塑像。沿庑廊而上分设钟楼和鼓楼。祠堂后方是享堂,其中供奉的是高达2米的诸葛亮雕像,两侧有诸葛瞻、诸葛尚、关兴和张苞相辅佐,神态突出,形象生动。
诸葛八卦村局部
为了供奉和容纳更多人祭拜诸葛亮,人们还修建了大公堂。大公堂位于诸葛村中心钟池的北侧,南向,始建于明朝时期,面积为700平方米。建筑大气磅礴,用料考究,堂内宽敞开阔,可容纳千人在此举行大型的祭拜活动。堂内墙壁采用绘画装饰,绘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等著名的历史故事。生动传神的画工将探访者带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再一次感受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名人风采。公堂正门高10米,顶端悬挂明英宗为了表彰诸葛彦祥捐粮赈灾的义举而御赐的“敕旌尚义之门”匾额。大门两旁刻有硕大的“忠”“武”二字,与整座公堂恢宏雄伟的气势相得益彰,更突出了公堂的意义。
大公堂正门
“丞相祠堂”匾额及内景(局部)
诸葛亮第四十七代传人诸葛棠斋创立了天一堂,修建于清朝同治时期,是一座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药堂。诸葛家族虽然在三国时期涌现出诸葛亮、诸葛瑾等名士贤臣,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抱憾终生,因此诸葛亮的后人都恪守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祖训,世代行医,凭借祖辈遗传下来的优质基因,在医药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发展至今,全国已有300多家诸葛后人开设的药店。天一堂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家,凭借着诚信敬业的 行医态度和天一堂秘制的全鹿丸、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等名扬天下。
在诸葛村有一处用来纪念诸葛家族名人辉煌历史的地方,名曰“雍睦堂”。这是一座修建于明朝正德时期的仲分宗良公享祀厅堂。堂有三进,左右分设小屋和弄堂,堂前有一个小广场。门面装饰精美,华丽的苏式雕刻栩栩如生。中间部分是高10米的三层楼式格局,略高于两侧檐口,正中上方有“进士”二字的匾额。此堂经1995年重修后改为蜡像馆,里面有诸葛岘少时研磨苦读的情景蜡像,进士诸葛琪的蜡像,诸葛蓉担任八县知县的事迹的情景蜡像等,用以激励后人以祖辈为榜样努力进取。
奇特的诸葛村,一切都为了纪念先祖诸葛亮而建,并让后世之人铭记和领会诸葛亮的精神。“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朴实深奥的临终遗言是诸葛亮留给爱子也是留给所有人的教诲。他的精神和智慧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后来者,就让诸葛村作为诸葛亮精神的保留和传承者,让诸葛亮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播散光芒和希望。
诸葛八卦村中每年隆重的祭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