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在英语中意为“中国”,而“china”则意为“瓷器”。中国由于盛产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瓷器被称为“瓷器的故乡”。我国的制陶技艺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前,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劳动人民在辛勤的劳动过程中不断总结制陶经验,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到宋代达到了繁荣时期,当时的五大名窑包括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按照地域来划分又分成江西景德镇窑、河北磁州窑、福建德化窑和浙江龙泉窑。
宋·龙泉窑青釉象耳壶
壶高28.4厘米,口径2.8厘米。造型优美,细颈上端两边饰有两个象头,以象鼻作为把手。器表通体施以厚重的葱翠青色釉,仅瓷器底座为烧制时放置方便而未施釉,因此露出深褐色的器胎。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的龙泉窑,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我国制瓷历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的青瓷窑,并且在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销售范围上都占据了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青瓷行业的龙头老大。龙泉青瓷的发展可分为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和元明时期三个阶段。
【早期的辉煌】
五代到北宋早期的龙泉窑优势在于龙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利用和发挥当地土质优点的同时,借鉴和吸取越窑和瓯窑的瓷器烧制技术,并开始尝试制作青瓷。由于当时的社会时局动荡,瓷器多作为求和修好之用,所以做工相对比较粗糙,而且窑厂数量少、规模小,也影响了龙窑瓷器的质量。为了满足吴越统治者向中原君主进贡的需求,龙泉窑承担起了这个重任,这为龙泉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越窑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和优秀烧瓷艺人的加入,使得龙泉瓷器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主要烧制以淡青色为主的釉瓷,胎骨多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具有薄但坚硬细密的特点。窑厂多在依靠河流和溪水的山麓而建,工匠们也将住所搬到了山间的空地上,这样的安排既方便了瓷器烧制的工作又节省了时间,加上烧瓷需要的原料和燃料都能在窑厂附近寻觅到,烧好的瓷器也能通过水运销往各地,这些便利的条件都加速了龙泉瓷器的发展,并使它在短时间内成为江南第一名窑。
北宋·龙泉窑刻花五管带盖瓶
瓶高23厘米,口径6.4厘米。通体以简练的仰覆莲瓣纹装饰,装饰手法既简单,又显得丰富饱满。整个器物装饰高雅洁净,层次分明,动静对比强烈,是件难得的装饰得体的好作品。
【战火中转型外销的瓷器】
北宋后期,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天下大乱。位于北方的汝窑和定窑等窑厂在战争的硝烟中遭受到极大的破坏,瓯窑和越窑也走向了衰落。北宋覆灭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南迁移,这时的龙泉窑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这一时期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画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且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末期,随着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龙泉窑青瓷烧制技艺迎来了巅峰时期。这两种釉色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顶峰,是巧夺天工之作,说明了龙泉烧瓷技术水平的高超和精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在外销的过程中,也影响了朝鲜和日本以及欧洲的青瓷烧制,这些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艺术品让世界人民为之欢呼和痴迷,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元·瓜棱荷叶盖罐
罐高32厘米。圆口,短直颈,鼓腹,圈足稍高,附荷叶形盖,茎蒂纽。通体以瓜棱形为纹样,饰以粉青釉,足底无釉,火石红色,胎质细腻坚硬,胎体厚重,造型雄伟有气魄。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南宋当权者鼓励商人和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发达的水上交通,加速了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步伐,龙泉瓷器因此走上了远销海外的道路,并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据史料记载,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这一政策推动了龙泉窑烧瓷技术的发展。
元·龙泉窑铁斑青瓷三足花囊
此器高16.5厘米,口径16.8厘米。本件花囊原是筒状花器的器托,故应为一套两件:一件呈直筒状,可装水养花,另一件则为筒形器的托座。本件三足花囊器内中空,可将直筒花器置于内,盘和三兽足则纯为装饰作用。
【走向没落的无奈】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来自草原,龙泉窑虽然还担负着烧制官窑制品的重任,但在做工上融入了统治者的思想,瓷器逐渐从轻薄转为厚重,瓷器中也失去了细腻的影子。但这时的龙泉窑瓷器在规模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瓷器的质量与造型虽不及前朝,但出口海外的数量不断增加。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为龙泉窑带来了在封建社会中最后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龙泉瓷器形制端正,釉厚色青,造型高大,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装饰以画花为主,且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很多大型瓷器都被国内外艺术鉴赏家所收藏。随着殖民主义的入侵和海禁条例的实施,瓷器销量开始急剧下降,龙泉窑厂也纷纷倒闭,并转烧民间普通瓷器,其烧制工艺及造型都不及以前精致。至清中叶,盛极千余年的龙泉青瓷就此没落。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做出“恢复青瓷生产”的批示,浙江省组织专家对古代青瓷烧制工艺进行了仿制,并建立和恢复了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钻研和大胆尝试,终于让精湛的传统龙泉青瓷工艺重见天日。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恢复和发展,龙泉青瓷在今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如今,在龙泉已经有100多家青瓷制造企业,年产值达数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上千人,还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等一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年轻工艺美术师。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作为全球唯一的陶瓷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为我国赢得了莫大荣誉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认识和领略到了龙泉青瓷的独特魅力和高超技艺。
元·龙泉窑弦纹玉壶春瓶
瓶高20.8厘米。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光亮,颈、肩、腹部各突起弦纹作为装饰,釉薄处露出白色胎骨。其造型优美,制作精细。
元·龙泉窑“美酒清香”罐
罐高23.3厘米。敞口,短颈,圆腹,圈足外撇。外施青釉,足无釉。腹部浅刻“美酒清香”四字行书。据此判断,此罐为盛酒之器。在器表书写字样的产品极为少见。
现代工艺出品的龙泉青瓷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