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少女手执绸伞漫步西子湖畔,无论细雨蒙蒙,或者日光徐徐,身着用小泉剪刀裁出的杭州丝绸旗袍,无半点冗余之处,尽显优雅婀娜的身姿。不远处,有老艺人演奏韵味十足的莲花落和越剧,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一旁做扇子、青瓷和宝剑生意的摊主招来更多生意。这些都被一位画师的湖笔形象地记录了下来,俨然一幅西湖情趣图。这就是浙江独有的情调,像浙江古酒黄酒一样,古朴而绵长,悠远不失特色。
扇子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有用扇的习惯,制作精美的扇子甚至被当作馈赠礼品。达官贵人手执名人题诗作画的名扇,展示自己尊贵的地位,炫耀丰厚的家资;百姓手中的纸扇、竹扇,休闲的同时又能避暑驱蚊。因此,中国有着“制扇王国”的美名。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们对扇...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被外界知晓的文明古道,作为跨越亚、非、欧三大洲的贸易路线,它将古老的东方文明传到了西方大地上。中国的丝绸像一条绚丽的彩带,将东西方文明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异域不再神秘,也开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 铺筑丝绸之路的丝绸多出产于杭州,它以轻巧的质地和鲜艳动人的颜色深得四海宾朋...
伞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在阴雨绵绵的季节可以遮风挡雨,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可以阻挡炙热的阳光,在雪花纷飞的冬天又可以阻挡雪花的缠绵。西湖绸伞却将实用性和艺术性集于一身,是西湖特产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
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自古被文人雅士视为身份的象征,作为四宝之首的笔,其地位更是重中之重。宋朝以后,文房四宝中的笔,泛指湖笔,湖笔如今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笔历来是文房四宝中的...
5000年的历史孕育出了华夏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越剧《梁祝》剧照...
五代到北宋早期的龙泉窑优势在于龙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利用和发挥当地土质优点的同时,借鉴和吸取越窑和瓯窑的瓷器烧制技术,并开始尝试制作青瓷。由于当时的社会时局动荡,瓷器多作为求和修好之用,所以做工相对比较粗糙,而且窑厂数量少、规模小,也影响了龙窑瓷器的质量。为了满足吴越统治者向中原君主进贡的需求,龙泉窑承担起了这个...
绍兴黄酒透明澄澈,当琥珀色的液体沿壁滑入杯底时,那一抹淡淡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酒中诱人的馥郁芳香,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愈加浓烈,无愧于“老酒”之名。绍兴黄酒,越陈越香。 仔细品尝绍兴黄酒,酸、甜、苦、辛、鲜、涩6种味道,或浓或淡,或轻或重充盈在唇齿间。绍兴黄酒中的酸味来自于稻米、...
地方曲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一直备受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各种曲艺表演形式清晰地反映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地方特色。每个地域都因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曲艺文化,绍兴莲花落就是江南丰富的曲艺文化中的一种。 ...
20世纪80年代,荷兰的一家英文报纸报道了一则关于中国小剧种的演出消息;2004年,这个小剧种凭借《装疯》斩获了第二届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此后便成了国际艺术节的得奖常客,这就是传自温州的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温州瓯剧。瓯剧属于浙江省地方曲种,唱腔中含有高腔、昆腔、乱弹、滩簧、时调等特色腔调,被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叶德均称为“温州腔”,...
剪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剪刀,于6世纪左右传至海外。“剪”字的象形意解释为“刀前还有一把刀”,充分显示了古人发明剪刀的初衷和特点。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剪出了行业的发展史与未来,在同行业内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我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古之良将多视兵器如生命,一件称心的兵器好似一部活生生的将领生涯记录史,于是,越优秀的人才越会追寻更精良的武器,这也推动了中国冷兵器的锻造历史,各类兵器层出不穷。龙泉剑是兵器中颇为出名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