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剪刀,于6世纪左右传至海外。“剪”字的象形意解释为“刀前还有一把刀”,充分显示了古人发明剪刀的初衷和特点。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剪出了行业的发展史与未来,在同行业内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300多年来,张小泉剪刀名噪天下,最大的功劳属于创始人——张小泉。生于明朝末期的安徽人张小泉,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剪技艺,为了在灾荒频发、时局动荡的年代维持生计,张小泉遍寻名师,又常与同行探讨,加之自己不断地研究、琢磨,终于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剪技艺。随着邻里乡亲的自身使用,张小泉剪刀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慕名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了一首赞美张小泉剪刀的诗:“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我们 可以从中看出,张小泉剪刀的刃口十分锋利,这与张小泉选择制作剪刀的材料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小泉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在整个制造过程中,有两道精湛特殊的工序是张小泉剪刀不同于其他剪刀的独特之处,使其他同行对此望尘莫及——一个是镶钢锻造技艺,另一个是表面雕刻技艺。张小泉剪刀以浙江龙泉和云和两地生产的优质钢材为刃口锻制材料,镶嵌在熟铁上,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制成刃口,再用镇江质地极细的泥磨进行磨制,直至锋利为止。这种镶钢锻造技术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传统手工业的瑰宝。张小泉剪刀表面的雕刻图案包罗万象,名山秀水、花鸟鱼虫都能成为装饰剪刀的选择,而且每种图案的刻工技艺精湛,纹样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张小泉剪刀以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清朝乾隆时期,被指定为宫廷用剪,还被作为贡品进献皇族,这时期以“张小泉”为牌号的剪刀铺面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1915年,张小泉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张小泉剪刀走出国门,远销海外。目前,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最大的园艺剪长达120厘米,重3.5千克;最小的旅行剪只有3.5厘米长,20克重,可放入火柴盒内。张小泉剪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张小泉剪刀与孔凤春的“杭粉”、王星记的“杭扇”、都锦生的“杭锦”、宓大昌的“杭烟”一起并称为“五杭”。如今,以张小泉剪刀技艺为主的企业在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我国这项古老的发明以现代化的方式推广到全世界,使张小泉剪刀的名声蜚声海外,并屡获国际大奖,也为国家赢得了赞誉。
张小泉剪刀博物馆中表现剪刀锻造的雕塑
张小泉剪刀博物馆中收藏的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