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温州瓯剧 曲艺中的功夫片

20世纪80年代,荷兰的一家英文报纸报道了一则关于中国小剧种的演出消息;2004年,这个小剧种凭借《装疯》斩获了第二届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此后便成了国际艺术节的得奖常客,这就是传自温州的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温州瓯剧。瓯剧属于浙江省地方曲种,唱腔中含有高腔、昆腔、乱弹、滩簧、时调等特色腔调,被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叶德均称为“温州腔”,又名“温州乱弹”。

瓯剧是流行于温州一带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古老的、稀有的、多种腔调相结合的地方曲种,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且温州古称“瓯”而得名。自宋代南戏发展到明代以后,高腔和昆腔开始在浙江南部流行,戏班在表演时也多采用这两种腔调,而后又融合了乱弹唱腔。最初的演唱者多是一些村民,在农闲时组织在一起,从随意而唱逐步转向创作和编排剧目,渐渐出现了一些职业性戏班,在边走边唱中学习,沿途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的特色,最后壮大成多声腔的戏曲曲种,并开始了以“乱弹”为主的表演形式。

瓯剧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唱腔中除了粗犷明快的高腔和昆腔外,最主要的就是乱弹腔,还融入了其他唱腔。

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并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瓯剧“正宗”的传统乱弹大戏中,表演者大都唱正乱弹,所以,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瓯剧的高腔,只用锣鼓声帮助表演者掌握节奏,没有其他管弦乐器伴奏。演出时,一人独唱,众人帮腔,音调高亢,风格粗犷。

瓯剧的表演讲究唱做并举,尤以做功见长。表演者能文能武,还能进行反串演出。如小生在《陈州擂》中的翻滚对打、摔扑滑跌,都要做得惟妙惟肖;小旦需掌握悲、花、泼、癫、唱、武等技能;花旦在反串武小生的同时还要扮演刀马旦。清光绪以后瓯剧角色开始增加,行当发展到三堂十六脚,使瓯剧的演艺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乱弹戏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是由洪全本班主带领的“老锦秀”班,演出的传统剧目达84本大戏。清嘉庆年间,是瓯剧的繁荣时期,此时的瓯剧戏班渐渐增多,较出名的有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义等。民国以后,京剧盛行,乱弹开始衰落。到了20世纪40年代,全国仅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个瓯剧戏班。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更新”“胜利”“红星”等戏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培养了陈茶花、孙来来、方汝将等瓯剧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大力搜集和扶持传统戏曲艺术发展,温州乱弹才从几近凋零的情况下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路,在众多艺人前辈和剧团组织的努力下得到传承和发展,并不断扩大规模,为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温州瓯剧 曲艺中的功夫片

温州瓯剧团演员方汝将“梅花奖”评梅专场演出在杭州红星剧院上演。图为方汝将在《断桥》一剧中饰演许仙。

温州瓯剧 曲艺中的功夫片

瓯剧《高机吴三春》剧照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