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传九州《天仙配》
我国的戏曲剧种有360多种,近半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观众群最多的有五大剧种。除了京剧、豫剧、越剧一直占据三鼎甲外,紧跟其后的便是评剧和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它以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而著称,其著名剧目《天仙配》名传九州,让黄梅戏在短时间内唱响了全国。
【起源发展与传统剧目】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一说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调,另外一种说法是源于安徽怀宁的黄梅山。普遍的观点认为,黄梅戏来自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据说,清乾隆年间,大别山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怀宁县石牌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术渐渐融合。当地人使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将其逐步发展成一个全新的剧种,当时称作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后来它又借鉴和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及剧目,渐渐开始登台演出“本戏”。在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里,首次提出了“黄梅戏”一词。很快,黄梅戏渐成气候,成为知名的安徽地方剧种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的一些传统剧目先后被发掘出来,如《天仙配》、《女驸马》、《罗 帕记》、《赵桂英》、《慈母泪》和《三搜国丈府》等,一些新剧目如《牛郎织女》、《失刑斩》、《玉堂春》、《春暖花开》、《小店春早》和《蓓蕾初开》也相继面世。同时,一批黄梅戏老艺术家涌现出来,如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周珊、黄新德、张辉、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关俊华、刘秋平等。
黄梅戏《女驸马》演出剧照
严凤英墓位于安庆市菱湖公园黄梅阁。1986年建。1987年将严凤英骨灰安放在基座内。
【黄梅戏的完整体系】
黄梅戏以唱腔清新明快、唱词通俗易懂、歌舞表现俱佳、崇尚爱情题材等博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如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与改进,黄梅戏在唱腔、角色和乐器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体系。
黄梅戏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分为花腔、彩腔与主调。花腔主要演小戏,曲调健康欢快,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的浓厚色彩。彩腔曲调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二者的曲调风格也较相近。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中常用的唱腔,分作平词、火攻、二行与三行等,最重要的还数平词,它的表现风格严肃庄重,非常优美。
黄梅戏的角色体系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待到上演整本大戏后,已明确分有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各种角色。虽然角色分工细致,但在表演中并没有严格限制,一个角色的演员也可以兼扮其他角色。
在乐器伴奏方面,早期的黄梅戏一般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后来经过改进,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要乐器的伴奏体系。
天仙配茶戏楼位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旁边,地方不大,结构类似过去的戏楼,上下两层,约能容纳20余个茶桌。
黄梅戏演员后台化妆
【严凤英与《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里的经典传统剧目,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传说。憨厚朴实的青年董永家境贫穷,为了筹钱葬父,给傅员外家卖身三年。一天,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在鹊桥嬉戏游玩,最小的七仙女无意看到凡间的董永,她爱上了这位善良孝顺的小伙子,于是与他结为夫妻。为了将董永的三年之期改为百日之期,七仙女请六位姐姐帮忙,在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傅员外只得应承下来,百日期满后一对恩爱夫妻双双回转家门。没想到,玉皇大帝很快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严令小女儿即刻回天宫,否则将祸及董永。七仙女万般无奈,在槐荫树下与董永泣别,留下了一段千古憾事。
这部古剧源于青阳腔,此前已有无数艺人四处传唱,但让《天仙配》响遍全国的却是著名演员严凤英。严凤英本名严鸿六,1930年出生于桐城县罗家岭一个贫苦家庭。12岁时,她拜桐城人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后来参加正式戏班,改名严凤英。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严凤英在安庆、上海、南京等地学习各类曲艺。20世纪50年代以后,她重返安徽,首次在安庆舞台上演出便一炮走红。很快,严凤英被调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她以《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荣获演员一等奖。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严凤英接连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如《女驸马》、《红色宣传员》、《刘三姐》、《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等,但最精彩的仍然首推《天仙配》。
严凤英的唱腔吸收了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并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严派”。在《天仙配》这部经典剧目里,她的“严派”唱腔得以完美表现,塑造出来的七仙女形象至今无人能够超越。之后,严凤英版本的《天仙配》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田汉等同志特意观看了她的演出,田汉称赞她是“黄梅戏里的梅兰芳”。后来严凤英不幸死于“文革”期间。如今,她的骨灰被安葬在安庆市菱湖公园的黄梅阁里。
天仙配茶戏楼演出的《天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