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代表
宋明理学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但后续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宋明理学纷纭复杂,可粗分为两大流派,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因流传广、影响大而成为其中的代表性流派。因为三人均为古徽州人,古徽州曾称新安,所以他们所代表的理学一派又称新安理学。
【奠基者与集大成者】
周敦颐是北宋的著名哲学家,也是公认的北宋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在当时,周敦颐的学术地位并不高,也没有几个人了解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其造诣很深,于是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门下。“二程”受教于周,苦心研读,初步提出了“洛学”之说:他们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同时认为理是“天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程颐画像
程颢画像
“二程”由此被后世誉为新安理学的奠基人。南宋学者李侗是程颐的弟子,他延续了“洛学”之说,认为万物统一于天理,提出“理与心一”,主张“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认识方法。朱熹师承李侗,李侗对朱熹非常器重,在他的悉心传授下,朱熹不仅承袭了二程之“洛学”,同时又综合了当时北宋的若干理学思想学说,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将道家思想和禅学思想融入儒学,使儒学蜕变出一套成熟理论,即现今的新安理学,其本人也被推崇为新安理学之集大成者。
朱熹画像
中国古代先哲,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核心思想与代表著作】
朱熹的理学思想认为“理”包罗万象,至高无比,提出了“天”、“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系列学说,同时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并提倡读书。虽然徽州商人“贾而好儒”受到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很大,但需客观认识的是,朱熹所说的“理”,实际是宣扬封建伦理纲常,也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
在传播新安理学时,朱熹广收弟子四处讲学,门下从者甚众。有名的弟子有祝穆、吴昶、程光、程永奇、许文蔚等人,这些学子在徽州一带将理学发扬光大,朱熹倡导的新安理学由此成为宋明理学最有势力的代表性学派。
朱熹在晚年耗尽心血编撰了理学名著《四书章句集注》,具体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和《孟子集注》七卷,详细介绍了新安理学的全套思想体系。据史料记载,此书曾作为当时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从二程“洛学”到朱熹的集合与传扬,新安理学传延了600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对徽州的社会文化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