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白鳍豚
说起扬子鳄和白鳍豚,大家都不会陌生,它们是世界珍稀动物,仅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栖息地频遭破坏和人为捕杀,扬子鳄和白鳍豚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有效保护这两种珍稀动物,我国政府专门在它们活动频繁的少数省市辟出自然保护区,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安徽的宣城与铜陵有幸位列其中。
【扬子鳄】
扬子鳄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鳄鱼种类之一,它的生存历史长达1.5亿年,与恐龙属于同时代生物,具有许多恐龙类爬行动物的特征,所以也被称作“活化石”。这种鳄鱼在古时称鼍,因外形酷似传说中的龙,于是在民间又被称作土龙、猪婆龙。
扬子鳄
扬子鳄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太湖 一带,喜欢在河湖浅滩边掘穴栖息。白天,它通常浮于水面晒晒日光浴,晚上则展开觅食行动,寻找螺、蚌、鱼、虾等小型动物。这种爬行动物以肉食为生又善于在堤上挖穴打洞,对人类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再加上它的肉是上等食材,它的皮是上等皮料,因此曾遭到大肆捕杀。
为了延续这种珍贵物种及其生态环境,安徽宣城在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南陵县等地建起一片面积广达443平方千米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多样,有池塘、沟冲、山洼和水库等,非常适合扬子鳄栖息生存。据了解,现在保护区里的野生扬子鳄约有150条,其中约50条为成年扬子鳄,体长均在1.5米左右。由于采取了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扬子鳄的种群开始缓慢增长,目前已初步解决了这一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白鳍豚】
白鳍豚因数量稀少被称作“水中大熊猫”,同时位列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这种珍稀动物曾经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与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全长约1700千米的水域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鳍豚的数量与分布区域迅速缩减。1990年大约只有300头,当时已濒临灭绝,待到2007年,国家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但在宣布灭绝的当年,安徽铜陵的白鳍豚养护场一带据说发现了疑似白鳍豚的动物,2011年,在长江沿岸也发现了三只白鳍豚。
白鳍豚
安徽铜陵的白鳍豚养护场位于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这一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全长约110千米,主要保护白鳍豚、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动物。这片区域是一片典型的江南水岸,江清水阔,绿荫夹道,水鸟翻飞,景色迷人。2003年,白鳍豚养护场被批准为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永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其后不久,此地陆续建起了水族馆、标本馆,成为许多游客的观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