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舒席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盛产竹子,其中有一种水竹用来专制精致凉席。这种水竹分为大叶水竹和小叶水竹。小叶水竹具有“节稀、性软、质细”的特点,用它制作的凉席篾纹细致,柔软光滑,睡上去舒适凉爽,人称“舒席”。舒席曾经贵为宫廷御席,因此又称“龙舒贡席”。20世纪初便在巴拿马国际赛会、芝加哥国际商品赛会、南洋赛会上频频获奖。2008年,舒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结缘宫廷,走出国门】
据说,明代舒城一带沿河两岸遍生水竹,有名篾匠在舒城北门外的平顶山孝子庙借宿。他看着两岸美景一时心血来潮,用水竹编出了一领龙纹花席,送给庙里的和尚以表谢意。时任吏部尚书的舒城人秦民悦一日来到平顶山孝子庙烧香拜佛,无意中看到方丈室内的精致竹席,于是将其带回京城献给皇帝。明宗英见之心喜,当即御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八个大字。
龙舒贡席
当年的龙舒贡席就是今天的舒席。自明代以来,历代竹编艺人们将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流云花卉、神话传说等古今字画编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20世纪初,日本前田洋行曾派遣特使来订购10条长3.3米、宽2.7米的舒席。从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舒席又在巴拿马国际赛会、芝加哥国际商品赛会、南洋赛会上多次获奖。新中国成立后,舒席的竹编技艺进一步提高。从1953年至1960年,舒城陆续制作了《克里姆林宫钟楼》、《和平鸽》、《天安门》、《五谷丰登》、《牡丹》、《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精美之作。
【精致工艺,竹编名匠】
舒席的制作有一套严格流程。必须采用当年11月至次年2月生的小叶水竹为原料。制作过程,包括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刮篾、编织、 收边、检验12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即是编织,这一步不仅要求经纬编排匀称、篾纹笔直整齐,更需要编织者熟知画理。不管是山水写意还是人物工笔,均需构图合理色彩匀称,空间层次清晰,浓淡对比鲜明,这样才能将小叶水竹本有的特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从清末以来,舒城县有名的竹编名匠有邵文俊、杨守道与潘孝本,有名的席庄业主有陈义杰、鲁根业等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几代人的传承,舒席目前已扩展至上百个品种,包括睡席、枕席、坐席、桌席、屏风、壁幛、榻榻米、童席、坐垫席、沙发套席、人物字画席、壁画席、茶几垫席等。这些融合了古老民间艺术的精致竹编,正陆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
舒城舒席
龙舒贡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