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中对于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概称,而“江南丝竹”则是对流行于苏沪、江浙一带的丝竹合奏乐的称呼,其采取团体演出的表演形式,且有相对固定的曲目和演出编制,可作为中国古典器乐合奏的代表乐种之一。
【余音缭绕上海滩】
相对于西洋交响乐之追求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的混响效果而言,中国的传统器乐更注重于追求单一器乐的音色之美。正因为这样,中国的合奏乐相对于西方起步更晚,且在声势上要明显输于前者——一个普通规模的西方交响乐队编制有上百人,而一个江南丝竹乐队最多不过十来人。
上海元宵游园会上的江南丝竹表演,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脉动江东”2011浦东文化艺术节新农村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在上海市“我喜爱的十大乡村”之一的航头镇牌楼村举行。村民们表演了锣鼓书、琵琶演奏、田园秧歌、田园旗袍秀、江南丝竹、农具打击乐等,洋溢着浓郁的农家风情。
上海七彩南汇新场古镇闹元宵“行街表演”,展示新场民间行街文化,包括龙灯、打莲湘、锣鼓书、江南丝竹等传统文化节目。
江南丝竹乐器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大师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代表的另一班音乐大师,便组建了史上规模最为完备的丝竹联合演出乐队。乐队按照工尺谱演奏,由昆曲各班社的丝、竹、鼓等演奏人员客串演出,后来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至万历末年,吴中地区已经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这可以算作是江南丝竹的雏形。由于这一合奏乐音乐形式起源于江南,且与当地民俗联系密切,有着丰富的民间创作资源和深厚的群众欣赏基础,因此正式得名“江南丝竹”。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则完全可以断定,早在1860年即清咸丰庚申年之前,江南丝竹已经于苏沪民间十分流行。抄录于这一年的《秘传鞠氏琵琶谱》中,已被江南丝竹奉作圭臬的《四合》一曲收入其中,如今,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中的《行街四合》、《老三六》、《云庆》等曲目,则或是脱胎,或是化用自此曲。此后,在李芳圆于1895年编辑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虞舜熏风曲》(俗称《老八板》)、《梅花三弄》(俗称《三落》)等曲目,即与现今江南丝竹相关曲目的旋律、基调大致相同。
1911年后,以民国时期的上海滩为土壤,江南丝竹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江南丝竹演奏团体陆续成立,其中不乏后世知名者,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19年上海梅溪小学(老城厢蓬莱路)音乐教师周石僧编印的《国声集》,是研究当时音乐情况的重要资料。书中刊载了当时上海地区流行的丝竹乐曲、时调、苏滩及昆曲等乐谱,与原始曲调比较相近,为后人研究这些乐曲的相互关系和衍变情况提供了方便。
1920年,江南丝竹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们在上海城隍庙的点春堂举行了一次集会,一般听众且不算,仅与会的专业演奏者和发烧友就有200多人。江南丝竹的班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舞台上的专业演奏者,被称为“丝竹班”;另外一种是民间的业余演出者,被称作“清客串”,其差异,大致相当于京戏中的“科班出身”和“票友”。
1935年,杨浦区成立由周惠等十几个人组成的民乐队伍“沪东国乐研究会”,他们在使用的笙、笛、琵琶、二胡、三弦等乐器扎上蝴蝶、宝塔、双龙、彩凤、花篮等各种彩头,在乡间小道和城镇街头,边行走边演奏,人们夹道相望,热闹非凡。他们演奏的音乐形式叫作“清音客串”,主要以乐器演奏为主。表演方式上的特点是“行街”,即边行边奏。
在这一热烈的氛围下,江南丝竹很快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演出规制。1939年,江南丝竹行家们在“大世界”设立“丝竹游艺”舞台,并将八支普及程度较高的曲目分别写成牌子,挂在围栏上,丝竹爱好者可以选择任何一张牌子上的曲目,临时组队登台表演。由此,这八支曲子也成为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其包括《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四合如意》、《行街》等,而在前后涌现的江南丝竹名家中,亦不乏像周惠、金祖礼、陈重、项祖英、林石城这样的大师。
上海市长宁区江南丝竹队在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演奏江南丝竹,其民间乐器上的“彩头”成为“非遗文化”的一大亮点。
【大珠小珠落玉盘】
演奏风格精细,是江南丝竹最大的艺术特点。其在合奏中,既追求各种乐器的音色张扬,又主张各个声部的和谐统一,在演奏技法中,多采用“你简我繁、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形成了“小、细、轻、雅”等风格特点。
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连缀两种类型,而以前者最有特点。例如,以某一个曲牌作为母曲,通过“放慢加花”或是“加速减字”的手法,可以演绎为几首节奏快慢不同、韵味不一的独立曲目。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合奏艺术特点,与其不同器乐声部之间的配合与承辅是分不开的。江南丝竹的“丝乐器”包括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等,其中以二胡为主;而“竹乐器”包括笛子、箫、笙等,其中以笛子为主;此外,还有部分打击乐器,如鼓、板、木鱼、碰铃等。
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其他乐器的演奏完全围绕二胡、笛子两者,进行灵活自如、前呼后应的烘托与协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南丝竹的音韵之美,更多的是在其他器乐声部衬托下的 二胡与笛子的合奏之美。笛子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部分悠扬清远,低音部分则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以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吹奏技巧,对乐曲的旋律加以润饰;与此同时,二胡的演奏弓法则饱满柔和,力度变化也细腻圆滑,左手惯常采用透音、带音、勾音和滑音等技法。正是这两种乐器的演奏特点,成就了江南丝竹清丽细腻、爽朗明快的艺术个性。
苏沪的水乡民间,既是江南丝竹产生的园地,又是其传承与发展的乐土,其古色古香的韵致与细腻婉转的情思,亦是江南丝竹音韵之美的写照。
上海市园南中学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演奏江南丝竹。
“脉动江东”2011浦东文化艺术节新农村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中,古朴而极具乡村韵味的文艺表演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是由著名作曲家聂耳于1934年根据江南丝竹名曲《倒八板》整理改编而成,乐曲采用循环体结构,其旋律流畅明快、节奏昂扬热烈,其后多次被改编和演奏,用于外交和节庆场合,可以视作江南丝竹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