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天安门广场从新中国成立起,就成为中国人民举行各种盛大集会的圣地。天安门广场最为恰当地诠释和体现着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的意义和内涵。天安门广场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从一个仅有11万平方米的封闭式“庭院”成为现在这个具有44万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

【天安门广场的往昔】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呈T字形,由天街、千步廊和大明门(大清门)三部分组成,周围皆砌以红色宫墙,平民百姓不得进入。千步廊的形制起源于宋代汴京,金中都、元大都皆予以沿用。

明朝永乐年间,皇城定位于京师中央,宫殿楼阁大规模营建,就在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座砖石结构三个券洞的门,这就是大明门,它与正阳门相峙,是天安门的南门屏障。清初更名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门(下称大清门)。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20世纪初的大清门

民国时期改称中华门。为单檐歇山顶砖石结构三座门式建筑。此门素有皇城第一门之誉。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初,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森严戒备,一切人等车辆都可自由出入。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1945年美国人航拍的长安街

在大清门内左右两侧,是两道通脊红墙,分别向东向西,再折而向北,并在今东长安街西口、西长安街东口,建有两座与大清门规制相同的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再往 北即为天安门,由此构成了一个“T”形广场。

在它的外侧,即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附近一带的位置上,分布着中央机关的大小衙署。据载,从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开始,就把五府六部都集中到广场的周围。东边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西边有五军都督府、锦衣卫、通政司,清代有刑部、太常寺、都察院等。即“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

在大清门内,红墙以里,东西两侧往北建有联檐通脊、黄瓦红柱、红窗金饰、汉白玉阶基的长廊,东西各为一百一十间,北端折东折西各三十四间,东西千步廊各一百四十四间。当时封建科举中的“磨勘”(即指科举时代的检查制度)和“金榜题名”均在东千步廊和长安左门举行。而一年一度的秋审和朝审则在西千步廊和长安右门举行。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清·庆宽《载湉大婚图册》中绘制的大清门和棋盘街

在这幅绘画作品中,反映了光绪时期大清门外的情景,大清门外的石狮、棋盘街的栅栏清晰可见,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能够如此真实反映当时天安门广场情景的作品,实为难得。

但是,“天街御衢”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已是一派荒凉,当年天安门前坑洼不平,杂草丛生,城楼上长满了荆棘篙草,凄凉笼罩着古堞宫墙,在中国近代史上,这片土地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屈辱年代。

1860年英法联军不仅焚毁了圆明园,还野蛮地捣碎了天安门城楼上的菱花窗门,1900年八国联军打坏了天安门前西面的华表,天安门广场成了侵略军牧马屯兵、耀武扬威的场所,神圣的“天街御衢”成了侵略者的阅马场,千步廊被侵略者付之一炬,原来的五府六部成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外国使馆、兵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皇帝的权力仅限于在紫禁城内行使。于是这个为皇家服务了数百年的封闭广场,开始允许平民进入。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出于城市交通方面的考虑,对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系列改造。他主持拆除了中华门内的千步廊,将拆下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据说园内的来今雨轩、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一带廊舍,即是用千步廊木料建成的。他还主持拆除了天安门东西三座门两侧围墙。

然而由于国库枯竭,再加上政局动荡,民国时期的天安门广场并没有增加新的建筑和装饰,这座昔日的皇家广场,不过仅仅是一块空旷的“荒芜”空场。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一二·九运动”期间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

近代以来,天安门广场就成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尤其从“五四运动”开始,天安门广场就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场所,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一二·九运动”的场景。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30万军民参加开国大典,盛况空前。

【天安门广场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修。第一次是解放初期,为适应群众集会的需要并方便交通,拆除了中华门。广场南侧扩展到棋盘街,增设了南部的花木树丛,并加 筑了长安街南北共5个观礼台,其空地约可容纳60万人。

第二次是1958年为翌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而进行的大规模扩建工程。在广场两侧分别建立了人民大会堂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场全部重新平整,铺上了大型方砖,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1952年8月11日正式动工兴建的,碑身高37.94米,用1.7万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石砌筑而成。碑基占地300平方米,在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0吨的碑心上,北面是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南面是毛主席撰文、周总理题写的碑文。纪念碑上层四周刻着中国人民喜爱的菊花、荷花、牡丹、百合花等组成的8个花环,下层四周是8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内容按历史顺序依次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在胜利渡江的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雕刻着170多 个人物,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经过这次整修及建筑,广场焕然一新。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三次整修则是在1976年,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拆除了原在这里的花木树丛,广场东西侧路向南一直拓通到前门东西大街,广场的区域便向南延伸到了正阳门城楼下。至此,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作辐射拱卫状的整个建筑群,以其庄严博大的姿态定型于北京市中心。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纪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纪念堂坐南朝北,外观为两层,另有地下一层。纪念堂大门正上方匾额上的“毛主席纪念堂”6个大字,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的亲笔题字。北门外和南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组8米多高的群塑。

1999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第四次改造。最初的改造方案有四项内容,即地面铺装、改善照明状况、更新扩声系统、改造金水河喷泉。随着改造工程的进行,又陆续增加了一些项目,包括增加近万平方米的绿地,改造广场地下公共设施,在广场四个角安装4个高杆灯,清洗人民英雄纪念碑,维修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和天安门院内各种设施等项目。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气势更加庄严雄伟,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

春天,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几十株玉兰在蓝天下怒放,与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交相辉映;夏天,广场四周苍翠一片,耳边传来阵阵蝉鸣;秋天,绚丽多彩的节日花坛把广场装扮得异常靓丽;冬天,到处银装素裹,广场显得分外妖娆,展现出了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中心广场的形象。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朝霞映衬下的天安门广场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