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又被称为“万园之园”、“夏宫”,是清代在北京西郊建造的皇家三山五园之一。历史上的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合称圆明园。是清代五个帝王历经150余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在圆明园常年居住,处理政务,这里与紫禁城同为当年全国的政治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10月,圆明园遭英法侵略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清·沈源、唐岱《圆明园四十景图》之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为圆明园的正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和东西配殿。殿上悬挂着雍正御笔“正大光明”匾额。是皇帝朝会、听政、生日受贺、筵宴群臣、接待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的地方。
清·沈源、唐岱《圆明园四十景图》之勤政亲贤
清·沈源、唐岱《圆明园四十景图》之九洲清宴
【圆明园的历史沿革】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历代园林荟萃之地。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始建至咸丰十年(1860)焚毁,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世皇帝一百五十多年。
早在辽开泰年间,就在西北郊首创玉泉山行宫。金章宗时,建芙蓉殿、景会楼于香山。元朝则浚金水修瓮山泊(今昆明湖)。元朝以后,旧日离宫别馆已荡为烟雨,而戚畹、权珰的别墅坟院错杂其间。飞阁楼台与梵宫珠塔交相辉映。骚人墨客流连忘返。明武清侯李伟建清华园(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号称“京国第一名园”。嗣后,官居太仆少卿的书画家米万钟于清华园东墙以外导引湖水,新辟一幽雅秀丽的小园林,命名为“勺园”(今北京大学西南隅),取“海淀一勺”之意。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经济残破,清华园与勺园相继圮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命叶陶在明代清华园的遗址上建畅春宫,作为“避喧听政”之所。改玉泉山澄心园为静明园。康熙四十年(1701)左右,在挂甲屯之北辟一区林泽地,作为皇子胤禛的赐园。园内“林泉清淑,陂淀渟泓”。康熙四十八年(1709),御题“圆明园”园额。康熙末年园内已建成后湖风景区。
胤禛(年号雍正)1723年即位。三年后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增修亭、榭,凿池堆山,引水架桥。“建设轩埠,分列朝署”。这样,圆明园由以水景园为主体的赐园变成了宫苑园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雍正时期有二十八景经胤禛题署过。
万方安和遗址
1736年,弘历(年号乾隆)即位,圆明园的扩建达到了全盛时期。他在位60年,几乎岁岁动土,日日修饰。这位“盛世”君王,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凡重要的园林建设都亲自过问。以空前的规模先后于香山行宫建静宜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修造清漪园,并在圆明园原来的基础上增建十二景,连同雍正时期原有的二十八景,共成四十景。乾隆九年(1744)大体竣工。随后增建文源阁等后续八景。乾隆十六年(1751)前后,在圆明园东面拓水磨村建长春园,共有三十景。在长春园北面,聘请法、意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一群组欧洲式宫苑成西洋楼(1747年始建,1759年建成)。乾隆三十九年(1774), 又在圆明园东南将几个王公大臣的赐园合并为绮春园,共成“绮春园三十景”。因乾隆时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由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故三园后人通称为圆明园,为京畿三山五园之首。在它的全盛时期,共有一百多座各种类型的木、石桥梁。有园林风景组群一百余处,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廊等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建筑面积还多1万平方米。三园外围20里,建有围墙约2万延长米(三园外围和园与园之间多是双层围墙)。此外,它的四周还有许多附属花园。圆明园堪称我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杰作,一颗灿烂的明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他们在分赃谈判会上公然决定:一、把最有价值的奇珍异宝挑出来作为“礼物”,送给远征军各自的君王——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法国的拿破仑皇帝。二、由英法各派三名军官组成“捕获品处理委员会”,其任务是将抢劫来的赃物进行清理,估价大拍卖,作为“奖金”赏给参加这次劫夺的人员。其中三分之一分给军官,三分之二分给士兵。
面对这座万园之园的被毁,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怒斥英法侵 略者,他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提出抗议(所以我感谢你给我抗议的机会),为什么要抗议呢?因为治人者所犯的罪恶与治于人者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做强盗,但人民是永不做强盗的。”
大水法和远瀛观遗迹
【皇家园林艺术的典范】
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人工开凿的水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园林造景大部分是以水为主题,因水而成趣。圆明园的水面,大中小相结合。大水面如辽阔的福海宽达600余米;中水面如后湖宽200米左右,具有较亲切的尺度;其余的众多小水面宽度均在四五十米至百米之间,是水景近观的小品。叠石而成的假山和聚土而成的岗阜、岛、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上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既富于人为的写意却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宛似天然奇观美景的缩影。长春园的理水与圆明园有所不同,它利用洲、岛、桥、堤将大片的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其水景的效果,于开朗之中又透露着亲切幽邃的气氛。绮春园则全部为小型水体的集锦。可以说,圆明三园集我国古典园林堆山理水手法之大成。
圆明园占地广、规模大。为适应帝王宫廷生活和园居生活的需要,建筑物的数量多、类型复杂。建筑布局也相应地采取 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把绝大部分的建筑物集中为许多小的群组再分散配置于全园之内。这些建筑群组之中,一部分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如宫殿、住宅、庙宇、戏楼、藏书楼、陈列馆、民间市肆、山村水居、船坞埠头、辅助设施等。但大量的则是供一般饮宴、游憩的园林建筑。
海晏堂遗迹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
建筑物的个体形象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尺度比外间同类型的建筑要小一些。而且能突破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于北方和江南的民居,出现了许多罕见的平面形式如眉月形、万字形、工字形、书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乃至套环、方胜等等。除少量殿堂外,建筑的外观朴素雅致,少施彩绘。因此,建筑与园林的自然环境十分谐调。而室内的装饰、装修和陈设却非常富丽堂皇,以适应帝王穷奢极侈的宫廷趣味,如大量的壁画、贴落、扬州内檐装修、西洋的细部装饰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难以数计的文玩、字画、珍宝、工艺品的陈设。仅此一事,圆明园就称得起是一座综合的艺术宝库。
建筑的群体组合更是极尽其变化之能事。园内百余组的建筑群无一雷同,但又万变不离其宗,都以院落的格局作为基调,把我国传统院落布局的多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分别与那些自然空间的局部山水地貌和树木花卉的栽植相结合,从而创造一系列丰富多彩、性格各异的园林景观,即所谓“景”。或大或小的景一般都以建筑为中心,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糅于一体的艺术创作。这样的“景”,在圆明园约有一百处,长春园、绮春园各有三十余处,每处予以景题命名。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圆明园四十景”、“绮春园三十景”则有皇帝的诗文题韵。
长春园北面的欧式宫苑“西洋楼”是一个特殊的景区。包括6幢建筑物、3组大型喷泉、若干小喷泉以及园林小品,沿着园的北墙成带状展开。6幢建筑物即“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和“远稼观”,都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的,但在细部和装饰方面也吸取了许多中国的手法。喷泉在当时叫作“水法”,是在中国园林里面第一次出现的一种新的理水方式。大型喷泉“大水 法”是景区的中心,它与和坐南朝“远稼观”北观赏喷泉的御座“观水法”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颇有勒诺特式的庭园意趣。景区地段虽然局促但其总体布置却很有条理,大体上能够显示出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的对称均齐的轴线关系。它们全部集中在沿北墙的一条不到一百米宽的狭长地带内。这显然是为了不致影响长春园的规划布局,也有可能出于“夷夏之别”的原因。
圆明园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座最出色的大型园林,正如弘历所说“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通过天主教传教士致罗马教廷的信函中对它的详尽而生动的描述,圆明园还被介绍到欧洲而蜚声一时。圆明园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艺术的传统。它是北国风光与江南风景完美的统一,也是中外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晶。
方外观遗迹
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屋顶却是模仿中国式的重檐四坡蓝色琉璃瓦顶。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大门和楼梯的台阶是用青铜构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