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古老民居
船形屋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民居,更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代表了黎族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而且真实记录了黎族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也是黎族人民子孙后代永远的心灵家园。
船形屋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民居,更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代表了黎族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而且真实记录了黎族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也是黎族人民子孙后代永远的心灵家园。
【船形屋的美好传说】
海南黎族的船形屋因外形像艘倒扣的船,内部像船舱而得名。俄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清人张庆写的《黎岐纪闻》中云:黎人“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养鸡豚”。黎族船形屋有高脚和低脚两种,是黎族先民吸收干栏建筑的特点建成的船形干栏式住宅,是古代“干栏”建筑的遗留。
海南昌江洪水村椰林中的船形屋
船形屋下的黎族生活
建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和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有极大的关系。黎族人民喜爱盖船形屋,不仅是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遮阳、避雨、挡风等问题,适应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适应海南岛自然环境,还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它还是黎族崇拜、纪念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的精神寄托。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关于黎族船形屋,在黎族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统治天下时,有个俚国,国王有个女儿叫丹雅公主。她嫁了三个丈夫,但是先后都死了。法师说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大家纷纷恳求处死丹雅公主。但是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心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准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又备了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漂入了茫茫大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峻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地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 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后来公主生下一个男孩,男孩长大后历尽千辛万苦与一位仙女结合,他们以船形屋为住宅,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在孤岛——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上,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乘船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定居的祖先,都依着木船的模样盖起了船形屋。
【船形屋的文化内涵】
黎族人民的船形屋带着这样富于幻想和充满浪漫神奇色彩的传说而来,寄托了黎族人民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黎族船形屋造型简洁、朴素,没有任何装饰。它呈现在眼前的视觉形象是柔和的曲线美,完全是船形屋顶结构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美。
船形屋的修建过程
船形屋的修建,是从打框架开始的,先用竹子做出屋子的框架,然后在屋内和好泥巴(上图),再将这些泥巴加入稻草来垒墙(下图)。等到墙壁都建好之后,再在屋顶上覆盖茅草,一座典型的船形屋就建成了。
船形屋的修建,是从打框架开始的,先用竹子做出屋子的框架,然后在屋内和好泥巴(上图),再将这些泥巴加入稻草来垒墙(下图)。等到墙壁都建好之后,再在屋顶上覆盖茅草,一座典型的船形屋就建成了。
黎族人民视船形屋为繁衍后代、人丁兴旺的神灵,因此对它的建筑十分讲究,从定宅基、起地基到建成迁入都要选个良辰吉日。他们认为建房的日子如果选错的话会很不吉利,对建筑的材料、形式和结构也十分讲究。黎族先民使用当地的茅草、竹、木、藤等材料建造住房。用“千足”树作为木桩,因为“千足”树埋在地下可以蕃生,没有腐朽之忧,也预示着子孙后代人畜兴旺。茅草则选新长出来的,以示新居吉利。房屋要以南北纵向为主,设有前门和后门,因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前门表示男子,后门表示女子。屋中主柱挂有牛角,表示祈求丰收。黎族人还把猎物的下颚骨挂在屋角,作为“福运”的象征。他们认为西边是太阳落山之处,日落而息理应把卧室设在西边;又认为西边为阴,表示晦气凶险,应天天在西边用火,可以祛晦气,全家平安,因此在西边设灶。
船形屋的建筑形式在少数民族的建筑中独具风格,不仅造型美观,并且建造的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以及原始的宗教信仰。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一位村民正在老村整理修建黎族船形屋的用料。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一位村民正在老村整理修建黎族船形屋的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