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的历史一如上海城的历史,豫园的如今一如上海城的如今,它们都曾历经毁坏与破灭,却因为这毁坏与破灭之后的重生,而变得更加美好且富有魅力——这是一座园林,它以安静讲述了变迁,以实景描绘了画卷。
【一座名园几多沧桑】
豫园始建于公元1559年,选址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的西北隅,原来那里还是一块菜地。这座园子的建造者,是明嘉靖朝刑部尚书潘恩的儿子潘允端。潘允端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后因权贵排挤,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退归故里。潘允端早在嘉靖三十八年就开始在住宅西面的院子里修建园林,退隐后,为侍奉老父,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悉心全力地营造私家园林,取“豫悦老亲”之意,命名为豫园。此园工程浩大,前后历时十余年,其父未待全部完工,便驾鹤仙逝,后来豫园成为潘允端栖息和自娱的居所。
豫园打唱台
豫园名石——玉玲珑
豫园回廊一景
豫园九曲桥
潘允端不仅擅长文墨,而且精研戏曲,嗜戏如命,他著有《玉华堂日记》一书,玉华堂是豫园的主要厅堂,是他读书静修之处。潘允端尤其钟情于昆曲,于是豫园的乐寿堂便成了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几乎“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
明末清初,豫园几易其主,其原址土地及所附着建筑景观也被外姓瓜分,亭台倾圮,园林荒芜,有些地块又被还原成了菜田。清康乾年间,上海士绅有志于恢复豫园旧貌,遂前后集资购置城隍庙东部、北部及西北的土地,着手复建,建成后分别称为“东园”和“西园”。东园,也即内园,规制稍小,只有几千平方米;西园号称46000多平方米,实则只有24000多平方米。
1842年,英军攻入上海,驻扎在豫园和城隍庙一带,司令部便设在湖心亭;1855年,小刀会起义,清军驻兵豫园;1860年,太平军东征,豫园又做了清军洋枪队的训练营。经过此一番连续的动乱,豫园被毁坏得完全不像样子,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台阁,几乎不复存在。再至后来,随着上海商业的兴起,豫园虽在行会公所的赞助下有所修复,但渐渐成为商贾聚集的十里洋场,园林气息少了些,而庙市氛围日浓。抗战中,香雪堂等台阁又被焚于战火,但所幸园子的主体建筑还在。
新中国成立后,豫园的亭台水系几经修葺疏浚,成了今日人们所见到的模样。至此,这座几经沧桑的名园才又重新焕发出迷人的生机。
【水榭亭台渐入佳境】
由豫园的正门进入,迎面便是三穗堂。这座厅堂建于1760年,原名为乐寿堂,曾被用作上海的县衙,其后也几经重建。三穗堂之得名,源于“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堂内有一幅巨大的扇面,书有潘允端所亲撰的《豫园记》,配以稻粟瓜果之类的图案,与三穗堂的题名及豫园的肇始颇相吻合。三穗堂以南是大湖,湖水之上与四周,散布着荷花池、湖心亭、绿波廊、濠乐舫、清芬堂、凝晖阁、九曲桥等绝妙景观,但以其所处的位置而言,已然是在豫园的外围了。
豫园中,最是保持着初建时的本色的,当属大假山,它与三穗堂前后相望。这座高达13米多、以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出自当时受雇于潘氏的江南叠石专家张南阳之手,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座真正的小山。立于山麓处的挹秀亭,则将满园风光尽收眼底;站在山巅处的望江亭,则将过往江船历历眼下,其山势之高大、视野之开阔,可想而知。
三穗堂与大假山之间的游廊入口处,有一对元代的铁狮子,这对狮子原摆设于河南安阳的县衙门前,后被日军掳走并于战后得以归还,遂被机缘巧合地安置在了豫园之中。经此游廊向东,有一处方亭题曰“渐入佳境”,由此向东,便是鱼乐榭、万花楼、点春堂等景致。这一段路程,最妙的是游廊的曲折和空间的延展,廊墙上的窗洞宛如一张张相框,移步换景地呈现了美而不同的风景角度,或是亭台楼榭,或是水流山石。 自点春堂向南迂回,渐渐逼近被称为内园的东园,要经过得月楼、玉华堂、玉玲珑等景观。得月楼背临大湖,与三穗堂隔水呼应,其楼上“皓月千里”的匾额也说明这里是赏月的绝佳地点。玉华堂原是潘允端的书房,后改名香雪堂,重建后恢复原名。玉玲珑则是一方丈余高的奇石,以其上布满个个相通的孔窍而得名,据说向其中的一孔焚香,则每一个孔都会冒出香烟来。
豫园的内园,又可称为园中之园,其面积虽仅有1300多平方米,但美得浑然一体。其主体建筑为静观大厅,也称“晴雪堂”,静静于堂中观望对面的假山奇峰,则可以幻化出无穷的妙想来,“动观流水静观山”的审美佳境也由此彰显。大厅的西南侧,是高达10余丈的“小灵台”,为清时全城最高的建筑,据说,于此台上可以望见“沪城八景”之最有名望的“黄埔秋涛”。
内园以南是古戏台,台面装饰雕画精美,看廊座席极尽雅致。于此听一出《游园惊梦》,大可以作为游豫园的压轴节目。
元代铁狮
豫园大门东侧有一条“渐入佳境”的长廊,在长廊入口处有一对铁狮雄踞长廊门口两侧,昂首张口,笑迎顾客,引人注目。这对铁狮是元代至元年间铸就,比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上海豫园还早了200多年。
豫园紧邻上海城隍庙
豫园砖雕长龙
豫园内景一角
【游园如何不惊梦】
豫园自始建至今已有四个半世纪,曾经的建园者、设计者、破坏者、复建者、题字者,多半尽已远去,只留下这座芳名犹在的园林,在静静地吟唱着“去年天气旧亭台”的老调。它的规制和建筑或许可以复制修葺,但它所处的这座城市和人群的生活,却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游走于豫园之中,其古色古香的台榭与年年常新的草木,多多少少还能让人生起一些前朝之思,一些并未因为时代的跌宕而有所断绝的情愫,还会常常袭向人们的心头。那是什么?是古今略同的审美体验,还是落花流水的季节感慨?是文化里追本溯源的心性,还是爱情中无病呻吟的感伤?是美不胜收的江南,还是凄楚哀婉的昆曲?是奄忽而逝的从前,还是汹汹而来的当下?说不清楚。
伴着“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的一叹,一曲《游园惊梦》唱至尾声,而豫园给人的遐思又何尝能够就此打住?也许,它将永远是人们最钟爱的海上名园,无论时间过去了多少个世纪。
海上名园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始建于1559年的私人花园。它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是江南园林中的一颗明珠,于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江泽民为其题词“海上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