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成功复刻与再现是上海的一张名片,这里有上海过往700余年最迷人的风采,这里有最纯乎海派的文化根脉,它在给人以时光迷乱的感觉之余,更使人重新认识了一个更加纵深的上海,一个既新又老的上海。
【一条街走遍一段历史】
上海老城厢的边界,如今已经不大有明显的城墙遗迹可寻,但残存于其现有地名中的若干线索,却可以告诉我们最早的上海城大概坐落在哪里。比如新北门与大南门,老西门与小东门,由上述四个地点通过的弯弯曲曲的人民路和中华路所围成的区域,便是有着700余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的大致所在。老城厢的左侧,便是滚滚北去的黄浦江了。
如今人们所称的上海老街,便在由人民路的小东门向老城厢内延伸的一线上,向西至河南南路,全长825米。这条道路以前称为方浜中路,再早之前叫作庙前大街,如今则多被上海百姓亲切地称呼为“老街”。在老街的入口处,有汪道涵所题名的“上海老街”牌坊。
上海老街的神奇之处,在于一下子将路人带回了过去700余年里的旧时光,从西向东,自明清至民国的老上海风情,随着沿途的街景历历在眼前摇曳开来。以驿馆街路口为中点,老街西段房屋的临街一面,统统仿制为黛瓦粉墙、红柱飞檐的明清风格,往 昔老城厢的风貌宛如就在眼前;老街的东段,更多地保留了清末民初的民商建筑风格,花格窗、排门板、马头墙、落地摇杆门扇等建筑细节,一如十里洋场的方兴未艾之时。
如此忠实于历史的细节,设计者的苦心可见一斑。但上海老街的使命并非仅仅限于重现历史,它的职能也不仅仅在于取悦游客。相反,它将一些来自于传统特色行业而又深受人们欢迎的铺面搬上了街头,这便在文化底蕴之外更加赋予了它鲜活的商业生命,使得它的存在不至于像一片标本那样脆弱失色。及至如今,上海老街上的茶楼、菜馆、布庄、金店、药房,仍然日日顾客盈门,热闹的商业气氛丝毫不输于往昔。可以说,上海的老街是一幅仍然活跃的民初《清明上河图》,是一卷风物不改的沪上“浮世绘”。
不信的话,大可以去上海老街的店铺里访一下——那可是一些历史久远得吓人、生意好得出奇的铺子。
上海老街
走进上海老街,仿佛回到了100年前上海的繁华集市。这条街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等,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老上海的文化底蕴。
【生意人家的传奇】
近一个世纪之前,上海老街开始成为全沪的商业重地,从事各种传统及近现代行业的生意人在这里纷纷开立店铺。这之后,虽然绝大多数的铺子或是由于经营不善,或是由于时运太差被迫倒掉,但侥幸坚持下来的店铺,不管生意大小,却都成为上海老 街的一块块金字招牌。仅以其中的几家老字号为例。
童涵春堂国药店创始于1783年,创始人为童善长,后经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上海国药业四大户之首。其第四任经理童祥权,是一位一丝不苟的制药师,也是一个慧眼独具的生意人。他开创了童涵春堂精制中药薄片的先河,并筹资开设码头,将他的薄片药材和中成药运往南方沿海及港澳一带。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商品标识意识薄弱的当时,他竟以800两纹银的润笔费请光绪帝师陆润庠写了“童涵春堂”的牌匾,并请人设计了“涵春”的商标,这牌匾与商标至今仍然可于上海老街上见到。
吴良材眼镜店可追溯至1719年其创始人吴良材开设的一家玉器店。后来,因店内的水晶、茶晶眼镜畅销,于是在1927年改为专门的眼镜店。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吴良材眼镜店在南京开设分店,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该店曾为我国空军成功试制了第一副航空防风镜,也曾为第一架国产相机成功研磨了镜头。面对它在上海老街的古朴店面,这一切似乎难以想象。
裘天宝银楼最早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开设在老城厢的“裘天宝德记”银楼,它是资历仅输于老凤祥银楼的上海第二大金店。在民国至抗战结束时期,裘天宝银楼最多一天卖出去过3000两黄金饰品与收藏品,由它所制作的首饰戒指,有很多仍然在老上海的婆婆和媳妇、妈妈和女儿之间流传着,它至今仍然在为一些人见证着爱情与亲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张季华创始于清末民初的春风得意楼,与湖心亭一样,它是上海最早也最有名气的茶楼。当时的规模有三层楼,最多可以同时接待1000多名茶客,喝着热腾腾的“元宝茶”,听着上下三个书场中轮班上台的说书人讲着不重样的章回故事,简直是旧上海上至名人仕女下至贩夫走卒最惬意的享受。即便是在今时今日上海老街的春风得意楼里,沿着仄仄的楼梯拾阶而上,抬头看见老式月份牌里低眉顺目的民初美女画像,这种令人心醉的气息还是会扑面而来。
这些不胜枚举的传奇延续存在着的商铺,给人以时光倒流的幻觉,或者说,它们就像是一组时光旅行的幻灯片,将那最美的片段呈现于你我的眼前。
【一截黛瓦粉墙的时光】
穿梭流连于上海老街,几乎令人忘了现代的存在,只是过往路人的衣饰和他们所使用的通信工具在提醒着人们,在眼下这片街头上活灵活现的那个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然而,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可是,老街的描金牌坊犹在,鳞次栉比的老店犹在,酒肆勾栏犹在,茶楼剧院犹在,各行各业犹在,往来人群犹在,曲曲折折的老弄犹在,庄雅拙朴的瓦片房子犹在,平地飞起的山墙檐角犹在,颜色灼灼的廊柱雕窗犹在,呜呜咽咽的《四季歌》犹在,笑容迷人的周璇海报犹在……这一切街景似乎将时光挽留在了某个节点,连西斜的阳光、拉长的阴影、慵懒的路人也带着曾经的模样告诉人们,这一切仍旧没有过去。
于是,走在上海老街的黛瓦粉墙之间,你就这样迷失了——沉醉于从前而无法自拔,纠结于现在而难以清醒,像一个时光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