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称“珠街阁”或“珠溪”,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2年由江泽民题词为“江南古镇朱家角”。朱家角之于上海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天然地保存了许多源自明清又深得海派精髓的文化细节,比如它的古镇与街道,比如它的民居与风俗,比如它的园林,比如它的拱桥,比如它的庙宇,再比如它的人杰地灵。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文化名镇】

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形成村落,宋、元时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再次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清嘉庆年 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1991年,被列为上海市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上海味道的老街不独老城厢一带有之,远在青浦郊外的朱家角亦有之,且朱家角的老街尤胜于方浜中路之处在于它更多地留存自天然。它的地幅更加开阔,以至于有足够的空间将不能够完全展现于一条街道上的古镇之美一一布局开来。

朱家角古镇九条老街依水傍河,千余栋民宅临河而建。其中著名的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所在。这里,旧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老店名店两旁林立,展现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课植园位于镇北的西井街,原是一座私人庄园建筑,因园主姓马,故当地人俗称“马家花园”。园名“课植”,为“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园子的北部为主人生活起居的厅堂区,南部为休息怡情的园林区。园林中有方楼一座,高达5层,名为“冠云挚月楼”,落成时曾是镇内最高的建筑。

席氏厅堂位于东湖街席家弄,主人为明嘉靖朝的礼部尚书席永培。宅第坐南朝北,前后厅堂共有五埭。正墙门前有三级石阶,石阶两旁分竖两座扁圆形石墩,雕有民间难得一见的奔腾麒麟,沿河建造有石驳、河埠与水墙门。头厅为厅堂内最大的建筑,是席氏家族婚丧喜庆的场所,其仪门上方“乐且有仪”的四字悬匾,或许正可以解释这户自外地迁入的人家为何成了当地望族。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课植园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古典建筑

珠溪园是一座颇具古典风情之美的现代园林,位于朱家角镇的东部,占地33000多平方米。其与豫园相比,年代资历与文化积淀固然惜乎不足,但建筑面积与现代审美却足以与后者并提。这座园子布局精巧,假山、水帘、荷塘、亭榭点缀其间。园内以所设计景观与所栽培植物,可分为春、秋、冬三园景色,四时暗香浮动,常年郁郁葱葱。春园小溪缭绕而过,岸边筑有石驳护棚,水上有各种四折桥、弧形桥、石板桥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形成了桥内见桥、景里有景的园林奇观。

朱家角就近淀山湖,因此沟汊众多、河涌纵横,这为古镇心灵手巧的制桥匠人 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当地有知名且极美的石桥36座,故有人言:“古镇不看桥,等于勿曾到。”且不说势若长虹的放生桥、起起落落的高低桥、踏之有声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仅举泰安桥一例,便足以说明朱家角的石拱桥是如何尤胜于他地的。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据目前尚未定论的说法,该桥始建于1584年,也就是明万历十二年。桥梁为单孔拱形石桥,既高且陡,为全镇坡度最大的一座石拱桥。两端的桥肩上各有一块旗杆石,曾用以悬挂灯笼,当作陆上行人过桥、水上船只穿洞的交通标志。桥身通以青石建造,且桥栏上雕有风格淳朴的“飞云石”图案。从这一些痕迹看来,泰安桥又像是元代匠人的手笔,况且,桥前还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圆津禅院,这也增加了后人的疑窦。对此一道流水、一座高桥、一处兰若组成的美景,清人曾有佳句云“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可谓诗境中透着禅意。

说到圆津禅院,又不可不细细语之。该禅院始建于1341年,系属禅宗曹溪一脉,在沪上来说,也属于当之无愧的名刹。因庙内供奉有观音菩萨像,故又名“娘娘庙”。禅院亭舍构筑精巧,所存佛像虽然不多,但尊尊属于精雕细刻、光彩照人的上乘之作。尤为难得的是,禅院的住持也多以诗词丹青知名,故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前来唱和制诗,其中名流不乏王时敏、王原祁、王昶、刘墉、郑燮、钱大昕、董其昌、徐乾学这样的大腕。清初,由住持通证对禅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大了它的规制,增加了许多建筑,比如最负名望的藏宝纳珍的清华阁。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圆津禅院内的清华阁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放生桥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街景一角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的古代木制廊桥

清华阁在当时以其地势开阔和建筑的高度而闻名,据说登阁可以俯瞰全部的珠溪胜景:由西边的淀山湖至东部的三汾荡,由南面的佘山到北部的西漾淀,一切云树、山石、舟楫、村落、商客,莫不尽收于眼下。一切景观,经这一批文人墨客总结概括之后,有了“清华阁十二景”的名目,其中有“井市长虹”所谓的放生桥,“慈门杰阁”所谓的慈门寺,“秧渚北浮”所谓的西漾淀,等等,清华阁可谓深得“风物还需放眼量”的观景之妙。

除却这处禅院,朱家角还有慈门寺、报国寺等伽蓝胜 地。慈门寺有一座大钟,重达2500余斤,撞之声音噌吰可闻20余里,但细思之,如此大钟需要多大的力气才能撞得山响,不禁令人莞尔。报国寺原址为关帝庙,庙后有一株约植于五代、树龄逾千年的公孙树,古来便是淀山湖里往来渔船的天然航标。

在东方的寺庙以外,朱家角还有年代久远的西教堂,如始建于1860年的耶稣升天堂。该教堂采取哥特式主体钟楼与江南水乡的黛瓦粉墙相结合的办法构成,其气势巍然而风格灵动,既属于中又源于西,这对于天主教在进入中国之初争取信众是极有说服力的。

朱家角 迷人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慈门街是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九碑廊、文昌阁、龙泉地等。现今为集商业、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商贸城。

【沪上有才,于斯为盛】

如此之美的朱家角古镇,若非有灵巧多思的人群不能建设出来;而如此聪明远瞻的建造者,若非是朱家角古镇也不见得有此人才。人才总是与地理与文化的优势呼应出现的,这便构成了一地独特的人文内涵,比如人杰地灵的朱家角。

朱家角,人称有“三多”:明清建筑多,石驳渡口多,风流人物多。此地依傍于山水,水陆交通方便,物产丰足,环境怡人,因此可作为士子攻读、文人潜心的治学宝地。明清两朝,仅朱家角一镇,便出过16位进士、40多位举人。其中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子席裕福、画僧语石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一成就,非但放诸上海,即便拿在近几百年间出人才如井喷的江浙名郡来说,也是异常骄人的。

这与朱家角乃至上海的人文风气不无关系。当地人好学多思,每每以耕读为荣,且民间藏书量尤其之大,并有一批藏于民间的巨擘名家提携后进、指点文章,如此民风与气氛,怎能不催人奋进?

沪上有才,于斯为盛,此足以为朱家角古镇独步沪上的一大荣耀。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