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如果说上海的城市、园林等古迹建筑更多地带有一些明清风格,那么静安寺所别开生面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唐宋寺庙建筑的美感。其辅之以诸多浮屠、宝相,给人以无比端正、庄重的感觉,与这座沪上名刹深厚的历史、雄浑的气势相呼应。

【“静安八景”古今美谈】

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的静安寺在上海古迹中的地位,有三个特点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其一,静安寺的建寺时间较为久远,其原址可以追溯至三国孙吴时期,初名沪渎重元(玄)寺,1008年更名静安寺,1216年迁至今址,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其二,静安寺的派别归属经历了一番变化,其信仰在近代由禅宗渐趋向密宗,改子孙剃度制为十方丛林选贤制,为光大佛学以及禅院文化做出了更为开放的姿态;其三,静安寺作为一方教产,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水患、兵燹、破坏,屡毁屡建,赖善男信女及地方政府之力,至今仍保持古刹全貌,实在难能可贵。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大雄宝殿殿前广场正中的福慧宝鼎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宝塔坐落在静安寺西北隅,为七层的平面方形,占地面积85平方米,建筑面积952平方米,高63米,塔刹为莲花金刚宝座塔样式,青铜浇铸,表面贴金。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静安寺

且不谈静安寺的宗教影响力,仅仅是古今共谈的“静安八景”,便足以为这座 古刹增辉不少。“八景”之说始于元代,总起名目,为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涌泉、讲经台、沪渎垒、芦子渡、绿云洞,这些景胜如今虽早已湮灭,但与之相关的美谈,却始终作为静安寺的一种人文魅力在流传着,讲述着。

赤乌碑,为南宋迁寺之前的旧迹,后被吴淞江水所淹没。据相关史料记载,此碑在宋时尚存,但字迹已经被磨洗得不可辨认,隐约仅有“赤乌”字样可供辨认,因此得名“赤乌碑”,亦与“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的记载相吻合。

陈朝桧,据传为南朝皇帝陈叔宝所手植,在沪渎重元寺的山墙两边。唐代诗人陆龟蒙、皮日休曾写有重元双桧诗,其中,皮诗有“应如天竺难陀寺,一对狻猊相枕眠”的妙句。后来,其中一株桧树遭遇雷击被毁,另一株在迁寺时被移植往新寺址,据说明初尚存。

虾子潭,在静安寺旧址前。据传,寺僧智俨曾向渔人赊虾一斗烹食,后因为无钱付账,便将所吃虾子吐在寺前潭水中,潭中自此盛产无须的虾子,因此得名“虾子潭”,智俨也得名“虾子和尚”,静安寺也被冠以“虾子道场”的俗称。

涌泉,即静安寺新址沸井浜,所谓“沸井”,因泉水昼夜沸腾而得名,或称“海眼”。后人曾在泉上建有亭子并围起石栏,加以保护,取名“应天涌泉”,后来又被当地士绅题为“天下第六泉”。1919年,因政府填塞沸井浜,与虾子潭一起消逝。

讲经台,为南宋迁址后所筑土台,为聚众讲经之用;沪渎垒,为静安寺旧址旁的一座海寇防御工事,建于东晋;芦子渡,为沪渎垒旁边的一座渡口,为淞江要津;绿云洞,据传系元代寺庙住持寿宁的方丈室,有赵孟 题额。

【东方浮屠美轮美奂】

静安寺是一座以“宋法营造”的木结构寺庙,所用木料以缅甸柚木为主。在大体布局上,其沿袭唐宋传统庙宇风格,讲求门、殿、廊、院结合与轴线布局,由南至北,由低渐高,中轴线上依次安置着山门、前殿、钟楼、鼓楼、主殿和法堂等建筑部分。在装饰细节上,其采用各式各样的脊吻、挑檐、斗拱等传统手法对主体建筑加以装潢,同时,又结合佛教信仰,尤其是密宗教派的特点,以狮、象、法轮、莲花等宗教意象元素,对建筑内外进行了色彩鲜明、主题突出的装潢。

山门在寺南,门上有“静安寺”三个拓金大字,由邓散木所书。山门以花岗岩贴面,门券雕刻有宋代云纹花饰,钟楼与鼓楼分立两旁。钟楼一边,是疏浚复建的“天下第六泉”,泉上悬着一口重达7.3吨的和平巨钟;鼓楼一边,在静安寺地铁口之上,有一面直径3.38米的大鼓。山门东南,立有一根高18米、直径2.1米的阿育王柱,其柱顶威风凛凛、金光闪闪的四面狮吼像,由16吨白铜浇筑而成,柱身正面有“正法久住”四个大字,由慧明大和尚所书写,背面拓刻有东坡居士手书《金刚经》一部。据说,阿育王曾发愿在佛教所传及之处竖立佛陀说法柱,刻以教义经文,这便有了各地大小不等、式样相仿的阿育王柱。

天王殿与山门一体,为上下两层。下层正中为象征“三(谐音同‘山’)门解脱”的三扇柚木大门,门上覆以白铜门钉,楹联云:“愿祈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台基上,是一座围着汉白玉石栏的柚木建筑,宝庑殿顶由黄色琉璃瓦搭起,檐牙高啄,既具观赏价值又不乏神圣之感。

由天王殿入寺,迎面是正中的大雄宝殿。宝殿高26米,庑殿重檐,由46根直径0.72~0.8米、装饰精美的柱子支撑而起。据统计,整座宝殿所用木料多达3000余立方米。宝殿以铜瓦覆顶,殿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由15吨纯银铸造而成。大殿底层为千人讲经堂,地面以下,是一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藏经库,里面藏有13万片石刻经文。宝殿两旁的东西厢房,有汉白玉莲花回廊道与山门、鼓楼、钟楼、宝殿、法堂相通:居于东面的是观音殿,殿内供奉高达6.2米、以千年香樟木雕刻的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居于西面的是牟尼殿,殿内供奉有高达3.87米、重达11吨,以整块缅甸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一座,法相都十分庄严。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静安寺观音殿如意轮观音壁塑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正法久住梵幢

“正法久住梵幢”的前身系静安寺“阿育王柱”,始建于1946年,于1966年被毁。现今的梵幢用河北义县的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长18米,直径2.1米,重160吨。梵幢正面刻有“正法久住”四个大字,背面刻有宋苏轼所书《金刚经》一部;石柱上部为16吨白铜浇铸表面贴金的代表佛陀说法作狮子吼之四面狮吼像。

宝殿前的广场正中,是一座重15.5吨、高10.23米的白铜福慧宝鼎,下方承以一整块重达36吨的万年青石,鼎身侧面有慧 明大和尚手书的寺庙历史铭文。

佛塔位于寺庙的西北角,为方形的莲花金刚宝座塔,总高63米,中央一座主塔,四角各环以一座小塔,体现金刚界五方五佛,按其方位分别是:中佛大日如来、东佛阿 如来、南佛宝生如来、西佛阿弥陀如来、北佛不空成就如来,另配有十八罗汉、四大天王以及868尊佛像。此外,塔内还供奉着一座由108千克纯金打造的静安佛鼎。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释迦牟尼佛坐像

静安寺 沪渎密宗名刹

莲花金刚宝座塔

法堂位于寺庙正中的最后方,又称三圣殿,为1921年以寺产与本地士绅所捐善款增建而成。三圣殿第四层设有真言宗“密坛”,为密宗僧人修习密法、举行灌顶仪式的场所。其可以分为五个坛:孔雀坛,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两壁悬挂密迹金刚像;护摩坛,供奉金刚萨锤像;大坛,中间供奉大日如来像,两旁供奉不动明王像和爱染明王像;圣天坛,供奉如意轮观音像;诸天坛,供奉大黑天像和诃利帝母像,左右两壁悬挂十二天像。居中的三坛,东西两壁悬挂八大祖师像,各坛中都供有种种法器。

现今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这里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庙会,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外地的香客都会带着一份虔诚,焚上一炷香,祈求吉祥和祝福心愿。

真言宗

真言宗,又称“东密”,因其为大日如来的真实言教而得名,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根本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两部大经,以“即身成佛”为主旨,初为日本僧侣将唐密传往日本而形成,唐密失传后,又经中国僧侣由日本传回中国。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