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乡户县的绘画之梦
艺术源自生活。在户县农民画中,你能看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痕迹,他们的思考。也许现在他们也在迷惑,也在踌躇,但相信未来一定会格外美好。
艺术源自生活。在户县农民画中,你能看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痕迹,他们的思考。也许现在他们也在迷惑,也在踌躇,但相信未来一定会格外美好。
【栖息在诗意的生活中】
户县深受古都西安的文化熏陶,曾为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文化积淀颇为深厚。在这片土地上,有著名的佛教祖庭草堂寺,有道教三大祖庭之一,也是王重阳早年修道之地,还有被尊称为“天下祖庭”的重阳宫,李白、杜甫的诗篇更是让高冠瀑布和紫阁峪名声大噪……许多人都习惯称户县为画乡,不仅是因为这里风景如画,还有那户县的农民几乎人人都会,都爱,也都懂画画。
1956年,户县农民画兴起,之后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喜爱,那些数字就能说明一切:户县农民画作品直至今日约有3万多幅,其中约有1500件作品都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也有大约5000件作品应邀在48个国家做过艺术展览,18700多件作品被国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收藏。
户县的农民从民间的剪纸、刺绣、戏剧、社火、龙灯、舞蹈中寻找着绘画艺术创作的灵感,他们从四季美景、劳作场面、乡情亲情中寻找着创作的方向,是中国最美的土生土长的现代民间艺术画作。户县农民画的题材多取自人物、动物和花鸟,在这里,他们画脚下的土地,画养育他们的庄稼,画他们的春夏秋冬,画户县那美丽的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他们的农家小院中,那些可爱的猪狗牛羊。他们的画作就这样活灵活现,因为那些被画的主体都是他们的生活……
在这些农民画中,你看的是真实和坦然,他们采用了白描、勾线、平涂的表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画面饱满,构图简洁,色彩对比很强烈,那些大红大紫大绿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最完美的表达方式。
农家院之五谷丰登
【农民画乡的“绘画梦”】
看过户县农民画,我们很想知道在绘画的背后,他们的内心是由于功利心,还是源自那原始对绘画的敏感?
因为那些极其绚烂艳丽的颜色却丝毫没有媚俗的感觉,那些质朴甚至显得有些笨拙的线条所流淌的无限诗意,户县农民真的是生活在“桃花源地”吗?在我们的理性的理解范畴中,没有一颗纯净的心,没有一个简单的绘画梦,很难在如今浮躁的生活状态下,做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一幅《打麦》的作品,绘画者表达了她在整个艰辛的体力劳动中,那种对丰收的喜悦之心,那种美好的愿望。面对打麦机,绘画者手中的笔开始舞动,那幅画表达了她打麦时的状态,甚至还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成分。画面上那几只造型奇怪的鸡,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那些麦子如同石榴那么大,则是农民对丰收最朴实的愿望。
如此简单的作品,让观赏着原本准备充分甚至带着哲学思考的脑袋豁然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可笑。是的,绘画为何不能如此简单呢?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情的宣泄,在这些画中,绘画者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情感,那种厚重的人情味和抒情的味道看起来有些“土”,却那么舒服而喜庆。
当问到户县农民为何喜欢把画画得如此之满,不留一些空白时,户县农民说道,在他们心中,绘画就像种植庄稼,种地上我们把每个角落都喜欢翻滚下,不能浪费土地。
这样的回答,不由让人想起了艾青的那句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农民群体的特殊,直接引导了农民画的创作,他们的理想、生活以及对社会的感触也直接成就了这独特的绘画艺术。
【前进路上的农民画】
民俗艺术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声誉,但它毕竟只是当下多元文化中的一个支流,面对尴尬境地的主要因素,在于民间民俗文化自身缺乏独立于艺术之上的品格。如今,户县农民画也逐渐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虽然也有过“丝网版画”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原创的农民画依旧是精品中的精品,虽没有国画的恬静淡雅,也没有油画的写实写意,但那些画在那刚刚建起的“农民画博物馆”中,红艳绿盈,惹眼中透露一股真正写实的民俗文化,这就是户县农民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户县最好的风景。
整个户县农民画也让我们想起了西方一代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他同样也是善于线条和颜色的表达,在这线条之间,毕加索讲述的是抽象的世界,和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户县农民画也一样精彩,只是内容上,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更为具象,更有现实意义。
进行集体创作的户县农民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