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馍馍上的艺术
怀抱渔鼓一根竹,长在柞水山里头,李老驮斧来砍倒,张老拿锯锯两头……”在声声柞水渔鼓中,独特的柞水方言没有一点杂质,作为一门颇具历史渊源的唱词,渔鼓老艺人们如今依旧在寻找真正热爱渔鼓的年轻人,以免让这门独特的艺术失传。以鼓为乐,以鼓为荣,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对柞水渔鼓真正的热爱。
怀抱渔鼓一根竹,长在柞水山里头,李老驮斧来砍倒,张老拿锯锯两头……”在声声柞水渔鼓中,独特的柞水方言没有一点杂质,作为一门颇具历史渊源的唱词,渔鼓老艺人们如今依旧在寻找真正热爱渔鼓的年轻人,以免让这门独特的艺术失传。以鼓为乐,以鼓为荣,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对柞水渔鼓真正的热爱。
【秦岭深处有鼓乐,柞水渔鼓响起来】
柞水地处秦岭南坡,商洛地区西部,乾佑河和金钱河上游,自古就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秦岭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创作的灵感。独树一帜的柞水渔鼓起源于陕西柞水县,其声腔源于湖广、江汉,但因柞水县的位置特殊,为中国南北交界之地,语音混杂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柞水音乐的声腔也源于此。
柞水渔鼓也称为“渔鼓道情”,伴奏乐器又称为道筒,与终南山道教文化颇有渊源。渔鼓多用竹筒,在一端蒙上猪皮或羊皮。柞水渔鼓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基本唱腔,兼备民间舞蹈,江汉地区移民至此后,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柞水渔鼓独特的浓郁陕南特色的说唱艺术,表演时,只见那渔鼓老艺人左手紧握渔鼓,右手敲打鼓面,可站可坐,击、滚、抹、弹中就响起了那悠悠渔鼓声。
因演唱时所用的乐器,柞水渔鼓属于说唱艺术,均有别于戏曲、民歌、舞蹈。在史料记载中,自唐朝时,李唐曾大兴道教,柞水县内道人打着渔鼓,唱着道情到处宣扬道教之风。而到了清代后,渔鼓的演唱则更为流行。
2007年,柞水渔鼓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走进柞水,时刻都能感受到古老渔鼓巨大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在陕西一个南北呼应的非物质文化格局正在形成之中,那就是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柞水渔鼓。
为使柞水渔鼓这种独具风韵的古老艺术继续流传,柞水县还形成了对渔鼓的保护机构,专业人员精心挑选渔鼓说唱剧本,把渔鼓文化和渔鼓演唱深入到柞水县人们的心中。如今,柞水渔鼓已经走进世人的眼中。柞水渔鼓曾多次参加陕西的文化演出,登上了时尚的舞台,绽放新的魅力。
【传承道教文化,融合南北唱腔】
渔鼓最早出现在唐代,它渊源于《九真》、《承天》等道士曲目,并以道教中的故事为题材,唱腔起源于道士在道观中所唱的经韵。道教八仙中都有自己的护身法器,张果老就喜欢倒骑毛驴,手持渔鼓,这说明渔鼓在道教中拥有久远的历史。
从渔鼓唱腔中,我们可以获得千百年前人们的经济、文化和生活背景,因为柞水渔鼓的曲词皆来自人们最原生态的状态,再加上柞水的山高沟深,地处偏僻。所以,这些柞水曲调和曲目为后来研究明清历史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曲、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如今,流行音乐占据了文化娱乐的市场,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柞水渔鼓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因开发不足,保护较晚,也面临着唱腔失传、老艺人逐渐减少等紧迫的局面。更有一些狭隘的观点认为其登不得大雅之堂,柞水渔鼓面临着失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