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

让凤阳名扬天下的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外,还有著名的“凤阳三花”,即凤阳花鼓、花鼓灯与花鼓戏。这三个民间艺术之花主要流传在古时的凤阳府境内,包括今天的凤阳县、蚌埠市、滁州市等。凤阳花鼓是一种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地方曲艺,表演时左手虎口拿鼓,右手拿两根鼓条边打鼓边歌舞;花鼓灯发源于蚌埠市,是一种以舞为主、以歌为辅、以折扇与手绢为道具的民间歌舞;花鼓戏则发源于蚌埠,流行于凤阳,是和京剧豫剧相类似的舞台戏曲。

【凤阳花鼓:从打鼓卖唱到“东方芭蕾”】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形成于明代。它由一对男女同场表演,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还会增加乐器伴奏,是一种集合了曲艺与歌舞的民间表演艺术。因为在表演时,由女子一手执鼓,另一手执起两根鼓条敲击鼓面,所以也叫“双条鼓”。

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

关于凤阳花鼓,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早先年间,凤阳一带常闹饥荒,人们便背井离乡敲起花鼓出门讨饭,途 中所唱的花鼓唱曲大多凄婉悲痛,唱尽了黎民疾苦。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强迫十四万户江南富豪迁至凤阳,并不准返回原籍。这些人不敢抗令却又思乡心切,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待到来年春季再回到凤阳。时日一久,即使不遇年荒,此地也渐渐形成了打鼓卖唱的风俗,于是凤阳花鼓以这种形式传遍了四方。

在传唱的几百年里,由于沉重的历史背景和悲凄的唱词内容,凤阳花鼓一度成为贫穷讨饭的象征。那首流传甚广的《凤阳歌》便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的唱词内容发生了很大转变,成为凤阳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凡是遇到嫁娶、生子、盖房或接待贵宾的场合,均可以见到热情欢快的花鼓表演。现代花鼓在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方面又融入了时尚歌舞的技艺,深获普通观众好评,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

凤阳花鼓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大都是民间小调,著名的剧目有《凤阳歌》、《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孟姜女》、《十杯酒》、《送郎》、《鲜花调》等100多种。目前,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阳也由此获称中国的“花鼓之乡”。

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灯

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表演

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戏演出

花鼓灯

关于花鼓灯的由来有个传说。当时在怀远涂山脚下,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婚后不久,他便走出家门誓为天下人治理水患。十三年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思夫心切,经常抱着儿子启站在山石上眺望远方,那块石头便是如今的“望夫石”。后来大禹治水成功,为了纪念这位上古传说里的英雄人物,于是人们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敲锣打鼓赶起庙会。

【花鼓灯:以舞扬名的民间歌舞】

花鼓灯起源于秧歌,是农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伴奏乐器为锣鼓,由凤阳锣鼓演变而来。它的舞蹈来自于劳动生活,并吸收和借鉴于武术、杂技、古典舞蹈等各类艺术。在服装道具方面,花鼓戏的女角普遍头戴花冠,男角持有彩色精致竹竿,后来演变为现代花鼓灯表演中的“腊花”与“伞把子”。在队形变化和舞蹈技巧方面,当时存在着“勾队”、“放队”、“海眼”、一字形和方阵形,现在也演变为花鼓灯中的“里罗城,外罗城”、“四马奔槽”、“二龙戏珠”和“鸳鸯阵”等。

凤阳三花

2008年奥运会上的花鼓灯表演

2008年8月8日18时18分,热情激荡的花鼓灯锣鼓节奏在鸟巢内铿锵响起,鼓架子翻飞腾挪,兰花翩翩起舞,绚丽的色彩飘飞旋转,掀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演出的中场高潮。蚌埠花鼓灯随着电视信号瞬间传播世界,50亿电视观众同睹汉民族传统艺术的风采。

明清之际,花鼓灯艺术迅速发展起来。清光绪年间,它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在凤阳一带广为流传。如今,这种民间艺术仍然活跃在蚌埠、怀远、淮南、凤台、凤阳等地。

花鼓灯在演出时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和以演唱为主 的文场,多在秋收完毕至来年春耕前进行,常见于庙会、春会上。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表演进行时,一般由舞蹈、歌唱、后场小戏与锣鼓演奏四部分组成。舞蹈一项最具看点,有集体舞、双人舞与三人舞,动作刚健朴实洒脱自然,格调奔放热烈、欢快明丽,内容主要表演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情景。花鼓灯的演唱曲调也比较多样,大体分作情歌、叙事歌、时政歌、奉承歌、打诨逗趣歌等五大类,最普遍的要数情歌。

以舞闻名的花鼓灯在民间极受群众欢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安徽民间舞蹈的一支新生力量,一些优秀剧目如《摸花轿》、《新媳妇挑塘》、《玩灯人的婚礼》被拍成电影,还登上了全国性的文艺舞台。

凤阳三花

蚌埠花鼓戏演出

【花鼓戏:难复盛景的地方戏曲】

凤阳花鼓与花鼓戏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曲艺,后者则是与京剧豫剧一般有着化妆舞台并登台表演的地方戏曲。它起源于现今蚌埠市龙子湖区一带,流行于凤阳、蚌埠、五河、明光、怀远、灵璧、涡阳等地。在民国初年,花鼓戏一度非常盛行,涌现出陈广仁、李西、乔成等一批知名的花鼓戏艺人,当时的表演场地大多在农村舞台。抗战时期,花鼓戏在与泗州戏的竞争中败北,至解放初期已濒临灭绝,后来虽经多方挽救,但仍难复盛景。

花鼓戏的唱腔分作男腔、女腔与哭皮腔,板式分作吟腔、起板、数板、五字紧、慢赶牛、十字韵与流水。它的唱词结构主要有“娃子”和“羊子”,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吴汉杀妻》、《西回龙》、《东回龙》、《三反》和《五反》等。

自宋明以来,凤阳三花已经传承了几百年。虽然现在凤阳花鼓与花鼓灯深入人心,但花鼓戏却前景堪忧,期盼这种民间艺术未来还会再度振兴,重返舞台。

上一篇:泗州戏
下一篇:庐剧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