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庐剧

皖中戏曲一绝

晚清时期流传着一则故事。1896年,李鸿章以大清宰相的身份出访欧美六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了一场盛大欢宴,并邀请在场的各国使节们演唱本国国歌。当时,大清国尚无国歌,李鸿章情急无奈,索性唱了一曲家乡合肥的“倒七戏”蒙混过关。虽然不知这故事是真是假,但当时流行“倒七戏”却是毋庸置疑的,倒七戏就是被列为安徽四大剧种之一的庐剧。

庐剧历史

庐剧的具体形成年代目前尚无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安徽省巢湖市发掘出一方石碑,石碑正上方刻有“正堂陈示”四个大字,是由当时巢县知县陈炳立下的禁约。禁约内容有四条,第二条即提到了倒七戏。由此可知,庐剧的形成至少已有130多年历史。

【来源与分支】

倒七戏也叫小倒戏、到集戏、捣七戏、稻季戏等,晚清时期流行于皖中、皖西、沿江等地。它吸取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花灯歌舞中的诸多元素,又融合了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特点,由于表演场地多集中在皖中一带,属于古时的庐州境内,因此最后定名为庐剧。

在一百多年的流传与发展中,庐剧在安徽境内因为地域和唱腔的不同大致分为上中下三路。上路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这里的唱腔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富有山野之风,称作“山腔”;下路是以芜湖为中心 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这里的唱腔清丽婉转、细腻悠扬,富有水乡之风,称作水腔;中路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兼具了上下两路特色,讲究清新明快、自然朴实。

庐剧

庐剧表演

庐剧

丁玉兰大师剧照

庐剧

丁玉兰大师庐剧演出剧照

庐剧

庐剧《女村长》演出剧照

【剧目与唱腔】

从传统剧目来看,庐剧分花腔小戏、折戏与本戏三种。花腔小戏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爱情,兼有一部分讽刺喜剧和闹剧,如《卖线纱》、《放鹦哥》、《上竹山》、《借妻》、《骂鸡》等。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如《张四姐闹东京》中的《捣松》、《梁祝》中的《闯帘》、《蓝衫记》中的《张太和休妻》、《三元记》中的《教子》等。本戏多以家庭悲欢、男女爱情和史上公案为主要内容,除了此剧种特有的《柴斧记》、《手巾记》、《干旱记》和《河神》等剧目外,还有许多改编作品如《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和《孟姜女》等。

从艺术形式来看,庐剧的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腔两大部分。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丑调”、“神调”、“哀调”等。花腔是指40多种民歌小调。综合而言,庐剧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假声演唱,二是表演中会有不少后台演员齐声帮唱,具有很强的舞台渲染力。

由于曲调清新,特色鲜明,再加上覆盖面积广泛,极受群众喜爱,庐剧被奉为皖中一绝,在2006年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凤阳三花
下一篇:铜陵烧姜阁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