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屈乡的端午

粽子飘香忆屈原

端午,是汉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人们更是将端午节视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日子。包粽子、赛龙舟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过端午的传统项目,在秭归,每逢端午,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千百年来,人们在江边、庙堂或者家中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屈原度过节日。同时,秭归县的端午节更是一分为三,小端阳是五月初五,大端阳是五月十五,末端阳是五月二十五,三天都有不同的庆祝和祭奠活动。

端午,是汉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人们更是将端午节视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日子。包粽子、赛龙舟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过端午的传统项目,在秭归,每逢端午,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千百年来,人们在江边、庙堂或者家中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屈原度过节日。同时,秭归县的端午节更是一分为三,小端阳是五月初五,大端阳是五月十五,末端阳是五月二十五,三天都有不同的庆祝和祭奠活动。

【小小粽子故事多】

秭归的粽子在湖北家喻户晓,不仅仅因为这里水草丰美因此糯稻甘醇,更因为秭归人为粽子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们会在粽子中加入一颗红枣,吃粽子时心中默念《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这便是对大诗人屈原的哀思。

话说当年,屈原投江后,家乡的百姓哀思无限,空有一腔抱负的一代豪杰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为了让屈原长存于世,质朴的秭归人将糯米投进江中喂鱼,以免它们啃食屈原的尸体。结果一个人告诉大家屈原托梦给他,说是米和粮食投进江里全被蛟龙吞噬了,如果用艾叶将糯米包裹 好,再用五色的绳子捆绑起来,蛟龙则不敢吞食。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用叶子包裹蒸熟的糯米,还将有毒的雄黄酒倒进江里,试图毒死蛟龙。而民间对于粽子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他们认为被叶子包裹好的粽子其实暗示了屈原是被捆绑之后被人投进江中害死,而非自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屈乡的端午

粽子发展到今天花色品种更加繁多,从馅料上看,北方多包红枣、豆沙等;南方多为鲜肉、蛋黄等。

粽子发展到今天花色品种更加繁多,从馅料上看,北方多包红枣、豆沙等;南方多为鲜肉、蛋黄等。

屈乡的端午

粽子的独特魅力在于除了米香还有叶子的清香

【特色端午习俗,令人感慨无穷】

秭归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每年端午的文化活动都多达十种以上。屈原祭奠、游江招魂、龙舟竞渡、喝雄黄酒、扎香袋等活动不一而足,让秭归的端午更加热闹和精彩。祭奠屈原的地点常常设在屈原祠或长江边上。滚滚江水东流,祭坛上香烟袅袅,主祭司宣布仪式开始恭诵祭文,祭文悼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千秋风骨,表达今人对屈原的无限哀思。

端午最重要的仪式则是游江招魂。天刚擦亮,打扮一新的龙舟就开始准备下水了,水手们需要按照古老的仪式喝鸡血、祭拜天地,然后才能下水。龙舟中还专门有鼓手扮演屈原的妹妹,击鼓的时候大声呼喊:“我哥回,我哥回。”声音嘹亮沧桑,划破秭归黎明,游江招魂正式开始。有人唱起《起桨曲》,船中的水手齐齐划动船桨,在苍凉的歌声中游江。《招 魂曲》的响起是整个仪式的高潮,苍老的秭归老人领头唱起:“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老人目光炯炯深邃地望着逝去的江水,歌声高亢悠长,楚音独特的韵味让这曲调更多了无尽的沧桑和悲怆,哀戚的歌声中寄托了乡亲们对屈原不尽的追思和感怀,这历经千年的思念随着歌声飘向远方,安抚爱国的英灵。随着歌声萦绕,无数绑着彩线的粽子被人们投入水中,仪式热闹不失庄严,凄婉不失希望。

斯人已逝千年,然而忠魂英气不竭,人们依然用传统的方式用无数的仪式追念着这位千年不朽的伟大诗人。而这千年来形成的风俗,更成为秭归的一部分,装点着秭归的文化和生活。

屈乡的端午

庆祝端午节的人们

屈乡的端午

庆祝端午节划龙舟

屈乡的端午

抬着敬酒台的人们

天下第一农民诗坛

成立于明清时期的农民骚坛诗坛是秭归著名的诗歌组织。骚坛诗坛的成员大多是秭归的农民,他们业余时间结社吟诗,多以纪念屈原和评论时事为主。端午节时,骚坛诗坛的成员都要举行赛诗会。这个诗坛被誉为“天下第一农民诗坛”,现在保留有明朝时期约1000首诗歌,已经出版了《吊屈原专辑》等数本诗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