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台湾省

【概况】

台湾省简称台。地处我国东南海域。其北部临东海,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遥遥相望,东濒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全省由台湾岛、澎湖列岛等80余个岛屿和海域组成,陆地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22.5万,有汉、高山等民族。省会台北市。

台湾岛原为“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古称夷洲。南宋属福建路。元置彭湖巡检司。明代始称台湾。1624年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改设福建省台湾府;光绪十一年(1885)设台湾省。1895年中日战争后,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被迫割让日本;1945年抗曰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及附属一切岛屿回归祖国怀抱。

【地形】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面积为3.58万平方千米。周围较大的附属岛有21个,主要分布在东南海面上,其中较大的有兰屿、绿岛(又称火烧岛);东北部的岛屿面积不大,散步较广,以钓鱼岛最大。澎湖列岛共64个岛屿,北侧有澎湖、白沙、渔翁、吉贝屿等44个岛屿,南侧有望安、东吉、七美等20个岛屿。台湾岛多山地丘陵,约占面积的2/3,平原约占1/3。可分为台东山地、台西平原、台中丘陵三大地形区。主要有海岸(台东)、中央、玉山、阿里、雪山等山脉,其中玉山海拔3952米,为本省及我国东部最高峰。有台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平原以及台北、台中盆地等。其中台南平原最大,面积4550平方千米。河流有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等,以浊水溪为最大。湖泊较少,中部的日月潭为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气候】

地跨北回归线,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多风。年平均气温22"C,2月为15"C,7月为28"C。年均降水量2400毫米以上。每年6~10月间,常受南太平洋的强台风侵袭。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以煤、石油、天然气和非金属矿藏较为丰富,主要有硫磺、石棉、石灰石等。金属矿藏储量少,种类也不多,主要有金、银、铜、铁、锰等。

水资源较为丰富,台湾岛有较大河流19条。次要河流32条,普通细流101条。由于受地形影响,一般都流程短、落差大、加之雨量大,多急流险滩,因而水利资源丰富,水利蕴藏量约370多万千瓦/小时。

热能资源丰富。终年无霜,年日照时数约1600~2800小时,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5℃,积温达7500℃以上。3米/秒以上的风速全年约7000~8000小时,平均有效风能密度约(200~300)瓦/平方米。地热资源因地处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群与温泉并存。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地区及清水、宜兰土场等地。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热带、温带、寒带诸多植物和动物。现有森林186.4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为3.26亿立方米,主要树种400多种,竹的种类也有20多种,是我国森林宝库之一。珍贵动物主要有黑熊、杜鹿、云豹等。有鸟类300多种,其中以黑长尾雉、兰鹇最为珍贵,还有黄鹂、鸳鸯、喜鹊等。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农业】

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是我国自然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省份,素有“粮仓”之称。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红薯,主要经济作物为甘蔗、花生、麻类,是我国水稻、甘蔗主要产区之一。林木种类繁多,有樟树、红松、肖楠、马尾松、峦大杉、台湾杉树、铁杉等。经济林木有油桐、橡胶树、漆树、樟树等。沿海盛产鱼类、虾类、贝类、珊瑚,珊瑚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0%。盐场面积达4000多公顷,年产可达60多万吨。家畜饲养业主要是猪、牛等。

【工业】

首先从轻纺工业起步,20世纪70年代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制造业是最主要的项目。目前,制造业从竹器编制到钢铁冶炼有20大类,共80多个行业,主要有纺织、电子电器、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基本金属、运输工具制造、机械、非金属矿产品制造、造纸等,还有电力、矿业、建筑、印刷等工业。工业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西部平原,基本上以台北、台中、高雄为中心,形成了三个工业区:北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中部工业区。

【交通】

形成了以公路与铁路、海上与空中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我国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特点是密度高、路况好、公路高速化、铁路电气化、航道多、港口进出便利。铁路已形成环岛网,有纵贯铁路、台东铁路、北回铁路、南回铁路等,里程达1400多千米,高速铁路345千米,已建成通车。公路里程约3万佘千米,形成了高速公路、环岛公路、横贯公路、滨海公路为主干线的公路网。有桃园、高雄国际机场和其他民航机场1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