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重庆市简称渝。地处我国西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东与湖北、湖南2省为邻,南部与贵州省接壤,西连四川省,北同陕西省毗邻。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人口2884.62万,有汉、回、苗、彝、藏、土家等民族。市辖19个区、15个县、4个自治县。
公元前11世纪为周所封巴国都城,后历改江州、恭州。1189年南宋赵惇在此先封恭王,后登帝位(光宗),一年之中喜庆双重,遂升恭州为重庆府。1929年设重庆市。1939年升中央直辖市,次年定为陪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西南行政区领导机关驻地。1954年改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3月,析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3市和黔江地区,设中央直辖的重庆市。
【地形】
全市轮廓形似“人”字,山地、丘陵、盆地兼备,即东、南、北三面均为山地,西及西南部分地区有丘陵和平坝分布。北部有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巴山横亘,海拔1500~2200米,部分山峰在2500~2700米之间。东部及东南部有巫山和七曜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海拔一般为1000~2000米,地势陡峭,河谷深邃,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阴条岭海拔2797米,为市内最高点。东南部多岩溶地貌。西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等。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受地形影响,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偏高,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年平均气温为16~18℃,1月18℃,7月21~29℃。最高极限气温可达43.8℃。年无霜期长达210~349天。年均降水量1000~1450毫米。重庆秋末春至多雾,年平均雾日为68天,有“雾都”之称。年平均日照时数1259小时。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矿种75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39种。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和建材用非金属矿。渝东天然气田储量在我国占重要地位;锶矿主要分布在铜梁和大足,储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秀山、酉阳有全国罕见的特大型汞矿床。
生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4000多种,其中栽培植物近千种;药用植物近2000种,主要有黄连、党参、天麻、贝母等;有国家1~3类保护植物50多种,如桫椤、水杉、珙桐、连香树等。山地森林覆盖面积广,林木蓄积量大。有动物600多种,水生动物及鱼类200多种,其中有国家1~3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近100种,如金丝猴、黑鹿、穿山甲等。
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温泉、热泉众多。水资源总量年平均500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8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约750万千瓦。
【农业】
具有大农业、大农村特点,盛产水稻及小麦、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棉花、柑橘、芝麻、烟叶。林产品有桐油、生漆、茶叶、蚕茧、板栗、松香、松节油。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猪肉、蚕茧、柑橘、烟叶生产基地,桐油产量居全国之首,生漆产量居全国第二,柑橘产量居全国第三,荣昌良种猪、石柱长毛兔、奉节脐橙等享誉全国。
【工业】
轻、重工业多部门综合性发展,形成以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为三大支柱产业,机电设备、电子通信、食品、建材、玻璃陶瓷、日用化工为六个优势行业的体系。工业门类较齐全,配套能力强,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013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16.74亿元,从业人员632.7万人;第二产业6397.92亿元,从业人员555.7万人;第三产业5242.03亿元,从业人员723.7万人。进出口商品总值587.89亿美元,其中出口382.11亿美元,进口205.7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