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西南部。南及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三国为邻,东与四川省以金沙江为界,东南与云南省及缅甸相邻,北部与青海、新疆2省区接壤。全区面积约123万平方千米。人口302万,有藏、汉、门巴、珞巴、回等民族。自治区辖2个地级市、5个地区、72个县、2个市辖区。首府拉萨市。
古为发羌、唐旄等地。唐、宋为吐蕃地。元为宣政院辖地,明为“乌思藏朵甘二都指挥司”等地。清分为前藏、后藏、喀木、阿里四部,总称西藏。民国称西藏地方。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区。
【地形】
地处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向有“世界屋脊”之称。按地形大致分为四个自然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东三江峡谷地和喜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其中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其中雅鲁藏布江在境内长约1700千米,是西藏第一大河。自治区内有1500多个湖泊,总面积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大的湖泊有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羊卓雍错等。
【气候】
属高原气候区,其特点是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大致可分为四个自然区:(一)藏北地区,气候干冷,平均气温在0℃以下,7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0℃,夏季多雷雨和冰雹,冬春多大风,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二)拉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7月平均气温10~15℃,6~9月为雨季,河谷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三)藏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10℃左右,云雨较多,年降水量达680毫米左右,冬春多雪。(四)藏南地区,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7月平均气温15~20℃,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素有“西藏江南”之称。全区日照时数达3100~3400小时,是光照时间最长的地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已发现10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煤、铬、食盐、自然硫、硼、云母以及铅、刚玉、镁矿、石膏、芒硝、重晶石、铁等。
水资源相当丰富,江河湖泊密布,水能蕴藏量约2亿千瓦,湖泊众多,大多为咸水湖,地热资源甚丰,建立了一些中小型水电站。
太阳能资源局世界第二位,藏东南地区全年10℃积温达5300~6500℃;地热资源居全国之首,主要分布在南部。已查明地热显示区600多处,其中30多处高温地热,发电潜力可达30万千瓦。羊八井建成我国第一座高温地热试验站,向拉萨送电,井口温度为150℃左右。南部地下水温度超过当地沸点的有40多处。有2处风能较佳区,班戈地区3米/秒以上的风速超过4000小时,6米/秒以上的风速超过1500小时。
西藏是我国森林和原始森林最大的林区之一,森林面积约13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1%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已知昆虫2300多种、鸟类480多种、哺乳动物100多种、两栖动物40多种、爬行类50多种、属珍稀鸟兽约30种;高等植物580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已被利用的达1000余种,近几年新发现700余种(有20余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农业】
农作物实行一年一熟耕作制。粮食作物有青稞、豌豆、蚕豆、小麦、荞麦、水稻、冬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麦、麻、甜菜等。
畜牧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全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藏北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黄牛。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山南地区、东部峡谷区都有茂密的原始林,是我国重要天然林区之一。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红松、白桦、油松。产贝母、虫草、雪莲、全蝎、硼砂等动物、植物、矿物药材。水果有桃、梨、杏、苹果,有的地方产甘蔗、葡萄、柑橘等。